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小巨人”温热创新土壤
——天津国家自创区推动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大格局
本报记者 冯国梧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巡礼·天津

    打开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年报: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高位增长,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置和持续长期增长态势。查看来自媒体的报道: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天津国家自创区)“在全国首推服务创新创业的创通票制度”、成立“新三板同盟会”、建立“百家机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新闻不断出现。寻访这里的企业: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83家,“小巨人”企业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649家……一个生机勃勃的天津国家自创区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走进天津,观察天津国家自创区的建设,一个以国家自创区建设为抓手,在全社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格局开始显现。

    “小巨人”续写天津的辉煌

    有人说,天津国家自创区是在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获批的。正是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崛起,让天津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土壤才更加肥沃。目前,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6.8万家,科技小巨人达到3300家。2014年全年,天津工业小巨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43.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同比增长7.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9%;实现利润总额904亿元,同比增长12.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3%,已经成为全市保增长、促转型的主力军,在支撑引领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天津,在国家自创区的建设中,再次将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列为工作重心,提出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升级版,通过打造新型业态、新型载体、新型机构,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深化重点企业培育,进一步提升“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支撑天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核心区产业创新中心地位显露

    天津高新区是天津国家自创区建设的核心区,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开始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战略产业悄悄布局。为更好地推进自创区建设,他们正在着力打造四大高端产业链:一是依托曙光计算机、南大通用等骨干企业,打造千亿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二是以数字液压、加拿大ESI机器人项目为龙头,整合上下游企业,打造千亿级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三是以金钒光热与渤化集团全面战略合作为依托,整合太阳盐、中国节能联盟等,打造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链。四是以华泰汽车、中国恒天集团新能源汽车等项目为依托,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天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倪祥玉说,在着力打造四大千亿产业链的同时,天津高新区还在全力打造五大产业创新平台:一是科技金融平台,二是产业信息交流与对接平台,三是创新创业辅导平台,四是国际产业创新交流平台,五是产业转型平台。通过四大千亿产业链和五大平台的建设,天津高新区要建设一批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形成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涌现出3—5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业态,培育5家左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改革秘籍:放权、放事、放思想

    政府部门应当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高水平地建设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倪祥玉说:概括起来讲就要“放权、放事、放思想”。所谓放权就是:简政放权,做服务型政府,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程序,给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放事,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性的工作,更多的事务性的工作交由专业机构来做,管理部门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上来。放思想,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条条框框,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天津国家自创区获批以来,天津高新区先后推出了创通票、百家机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是:过去许多政府做的事交由专业机构来做。百家机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成立,不但将汇集不低于100亿元的社会资本,为自创区内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链条式、综合融资成本低的金融服务,而且又可以减少政府过多参与企业的融资过程。创通票实际是政府给企业发的一个红包。天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聂伟迅说:“一张通票管创业是政府服务体制的一次改革创新。同样是政府买单、同样是后期兑现,但通过创通票,架设互联网+的第三方服务体系,企业真正得实惠,促进第三方服务规范化,也真正让市场发挥了应有的资源配置作用。”

    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透露:天津国家自创区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天津整体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主体的成效日益显现。特别是通过多措并举支持创新主体发展,有力破解了企业融资、人才引进等难题。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266家,“小巨人”298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