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头,将事先充好钱的射频卡往读卡器上一刷,几秒钟后,田里的水龙头就会自动喷出清水,洒向干渴的农作物。日前,记者随“2015节水中国行”记者团在云南澄江采访,这种城市司空见惯的草坪灌溉方法,在当地农田也流行起来。
“以前放水很麻烦,半夜两点就得起来,而且离水库太远,要围着沟渠来回跑,才能把水浇到地里。”陈春才是澄江高西社区后西山小组村民,说起以前浇地的艰辛,这位48岁的汉子直摇头。
由于之前缺水,他只能种点玉米,全家一年收入一万两千多块钱。“自从地里有了喷灌设施后,我就种上了蔬菜,现在刷一下卡就不用管了,而且省水,从5月到现在才用了不到100立方米,化肥的使用量也比从前减少了一半。省下来的时间还可以在附近打工,现在一年能收入4万多块钱。”陈春才说。
其实,陈春才只是当地农业高效节水减排改革试点的受益者之一。
201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云南考察水利工作,对农村水利改革作出重要批示。随后,水利部和云南省将澄江高西社区作为南方农业高效节水减排改革试点。
“‘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群众参与’,这是改革的总体思路。”澄江水利局副局长王燕说,按照这个思路,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科学核定水价和用水定额,鼓励节水减排,实行节水奖励和水权转让制度。
“简单地说,首先是分配初始水权,确定每亩净用水指标为270立方米,然后协商确定分类水价:农户0.4元/立方米、农业企业1.3元/立方米。由于企业水价承受能力较高,所以适当反哺农户。农户用不完的水还可以进行交易,交易不了政府就以适当的价格回收,目的是鼓励节约用水。”王燕解释说。
工程建设完工后,试点区内2510亩土地已实现微喷灌,每年农灌节水38.2万立方米,节水率达49.9%。
“节水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化肥使用量显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大大降低。”王燕说。
农业面源污染是云南高原湖泊和主要江河的主要污染源。高西社区位于抚仙湖北岸,距抚仙湖7.2公里。此前,试点区农业种植都是大肥大水,施肥方式粗放,化肥使用量大,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直接排入梁王河,最终进入抚仙湖。据调查,试点区化肥、农药年施用量分别为351.3吨、194.5吨,入河污染物量为27.3吨。2013年梁王河入湖口处水质多为Ⅴ类、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
“项目实施后,试点区内农药化肥使用量156.8吨,减少污染物入湖量12.2吨,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物44.6%,而且每年还可以向抚仙湖补充清水38.2万立方米。”这笔账,在王燕心中清清楚楚。
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按照“澄江做法”,在抚仙湖全流域推广“澄江经验”,整个抚仙湖流域总氮、总磷、有机磷、有机氯每年的入湖负荷总量(单位:吨)将分别由4985.25、1246.31、18.01和4.72降低为3312.93、846.64、14.88和3.90,削减率分别为33.5%、32.1%、17.4%和17.4%。在云南,农业面源污染占江河湖库污染负荷总量的60%以上,如果在全省推广,效果不言而喻。
“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是全省人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真心地希望澄江的这种做法能够大力推广,不要再走滇池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王燕呼吁。
同样是节水,在昆明阳宗海镇南国山花科技示范园,则主要是采用滴灌技术,其核心是水肥一体化系统,包括杀菌系统、精密计量泵、变频控制器等。
“这套系统将节水、施肥、管理等融为一体,肥料按要求比例稀释成母液,母液再按比例加到灌溉水里,即把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流失及不必要的浪费。”南国山花园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玉勇说。
杨玉勇介绍,采用精确滴灌技术,只用传统灌溉水的30%即可达到浇灌效果,而且节省了人力,整个园区1193亩的土地,浇水仅用5个人就可以了。
“荒山变花海”,这是77届大学生杨玉勇的一个梦。如今,他的梦想正成为现实。澳腊花、绣球花、帝王花……这些国外名贵品种的鲜花每天都从这个基地发往全国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