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视点
非意愿妊娠是全球日益严重的社会性问题。每年全球范围内有2亿8百万人次怀孕,超过41%是非计划性的,近半数选择流产。而在中国,据媒体报道,每年有1300万次的流产,重复流产率高达55.9%。
在9月26日世界避孕日来临之际,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举办了“守护青春·孕育未来”青少年生殖健康公益讲座。讲座围绕“人工流产低龄化”展开深入探讨,为青少年受众提供更具深度的见解和建议。
2015年初,央视《新闻1+1》曾有半个小时的专题报道:“我国每年有1300万例人流,重复流产率高达55.9%”。报道不仅强调此数据背后的伤痛,更将着眼点落在了“低龄化”的趋势。低龄流产问题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她们的平均年龄为28岁,最小的只有13岁。”
当前青少年性观念开放,但性安全知识和保护意识不足,往往遭遇非意愿妊娠。于是,他们在不经意间将“奋不顾身”的爱情,从最初只见“文艺片”,变成怀孕分手的“武打片”,最后演变为流产伤害的“灾难片”。而这些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不仅仅是个体的噩梦,也是社会的痼疾,对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性是美好的,正是有了性,人类的生命才得以延续。然而,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有关性的话题总是让人难以启齿,人们是谈性色变,国人常把性与“黄色”、“淫乱”等同起来,有关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也无法摆上台面,性教育始终是最神秘的。
多年来,性教育犹如一朵羞答答的玫瑰,难以昂首开放,成了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一块“短板”。按理,作为家长和担负“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老师应该是有“疑”必解,有“问”必答。但遗憾的是,多年以来学校的性教育始终停留在“教学大纲”的“生理卫生自习课”上,欲说还休,“蜻蜓点水”。而家长更是“羞答答”,刻意回避两性问题,使得青少年一代大多数对性安全缺乏必要的了解与预防,由此导致伤害身心的人流现象居高不下。而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性教育,亦暴露了我国青少年多元化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由性带来的问题逐步摆到人们的面前,性病、艾滋病肆虐,青少年早恋,未婚先孕,婚前性行为等问题日益严重。此外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女生的初潮和男孩子的遗精现象都有提前的趋势,在小学就向学生讲授一些性方面的知识,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成长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未成年人中间普及性知识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家长是性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但现实却是,很多父母都无法坦然与孩子谈性,家长自己本身都无法正确的看待性问题,更何谈对孩子进行教育了,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因为,性教育绝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讨论,而应该是一个逐步交流的过程,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并持续到他们成人。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性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完全甚至不科学的,所以从小开始正确的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迄今为止,我国避孕举措主要针对已婚群体,相关部门每年都会采购大量的避孕药具发放给已婚育龄妇女,与年轻群体无关。针对未婚人群的避孕服务或者政策几乎没有。而中国青少年多元化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同目前提供的针对这个人群的信息、教育及医疗保健服务之间,仍存在明显的断裂。
笔者认为,性教育不应该寄希望于未成年人的无师自通,这朵“羞答答的玫瑰”不要再任其自然“静悄悄地开”,而要让它像一朵鲜艳夺目的牡丹昂首怒放——大大方方的公开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性教育的神秘感,消除未成年人的羞涩感,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