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雅诵
■第二看台
近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达瓦卓玛收到了学生送来的礼物——一束怒放的格桑花。达瓦卓玛很开心,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像格桑花的花语一样,幸福快乐。
从雪域高原到戈壁大漠,从边疆地区到中原内地,哪里有民族学校,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质朴、憨厚、讷言、内敛是民族教师们给人的第一感觉,他们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也是少数民族孩子的亲人,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桃李不言:为了孩子的坚守
“奉献”二字对民族教师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艰辛,意味着多年如一日静悄悄却又沉甸甸的付出。
来自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中心学校的老师白音宝力高,出生在一个民办教师家庭。22年,他毫无怨言地在这个农村学校教书,一步也没有离开过课堂这个主阵地。他说:“只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愿意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贡献一份力量。”在这样的努力下,白音宝力高所在的学校连续7年中考成绩全旗第一,谈到这里,白音宝力高憨厚的脸上露出得意又羞涩的笑容。
像白音宝力高这样一直默默辛勤付出的,还有宁夏银川二十一小学的校长马恒燕。31年的教育生涯,从一名体育老师到一个小学校长,坚持、执着、专一是她奉行的准则。在学校举办的“寻找身边的感动”演讲比赛上,大家不约而同地提起这样的内容:那个卷着裤腿,鞋上绑上塑料袋,从泥水中蹚过的是我们校长;那个和老师们一起满头大汗地搬桌椅、擦课桌的是我们的校长……“教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个学校,惠及一方百姓。”在马恒燕看来,教好孩子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
从新疆来到上海的洪汉英,把民族教师无私的爱也带来了。作为上海医科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她是少数民族学生最贴心的人。每逢过年过节,洪汉英总是亲自下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随哈西”(揪面片)和“雪热帕”(羊肉汤)让学生们热泪盈眶。“语言的优势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亲人般的关怀让我们成为一家人。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大多比较单纯,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就很容易把心扉关上。但只要你满怀真心,他们就一定能感受到。”洪汉英的无私奉献让她多了一个亲切的称呼——“洪妈妈”。
鱼渔同授:着眼团结的努力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育好一个孩子,就相当于提供了一份工作机会,解决了一个家庭的生计问题,也就增加了维护民族团结的一份力量。正如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校长曲木史日所说:“我相信,教育可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保障民族地区的安定。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明白道理,走向精彩人生,走向幸福生活。”
米热瓦尼古丽是新疆巴楚县阿拉格尔乡中心小学的一名双语教师。这些年,她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能力:讲汉语故事、办汉语黑板报、举行成语竞赛,甚至亲自到学生家里辅导。因为米热瓦尼古丽深切地知道学习汉语的重要意义,她说:“学生不会汉语就相当于半个文盲,等进入初高中以后,学习就会特别困难,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民族团结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手足相亲。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洪汉英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方面,她邀请上海知名教授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沪语课”,让他们了解上海的风土人情,还通过举办民族风情月等活动展示各民族魅力。另一方面,她在学校开设《西域文化解读》课程,通过“采访我的民族同学”和“学习民族语言”,增进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她组织学生去新疆进行社会实践,让内地学生看看真实的新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样的民族关系,正是洪汉英日日夜夜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