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科技厅在大力推进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通过改革,科技经费更加聚焦战略重点,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15年度已完成立项的重点研发、平台人才两类计划,较2014年压缩近55%;平均单项支持额度较2014年提高89%。 目前,我们正加紧审定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创新引导专项项目,拟进一步提高单个项目平均支持额度。 |
长沙高新区一景 |
■一把手谈第一生产力
□ 本报记者 俞慧友
湖南,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腹部。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经济基础,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都有明显差距。但如果为中国勾勒一幅自主创新战略的素描,湖南必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笔:这里年年都能捣腾出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有“动静”的科技界大事,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惦记”着这里的“名优产品”:超级计算机、世界最快速度火车的电控系统、地球人都知道的“超级杂交稻”。
这里依靠全国第27位的人均可支配财力和全国第17位的政府研发投入,取得了全国第5位的国家级科技奖项、第8位的创新绩效和第10位的综合创新能力,频出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与科技人物。在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主线的今天,“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让人充满期待。
即日起,《科技日报》推出《创新湖南》,讲述科技战线,企业、科研院所和科技职能部门的创新故事,揭秘自主创新湖南现象背后的成因,为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个分析的样本。
近一年多的时间,我国密集发布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的重磅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吸引全世界关注的同时,让“科技”这一角色,逐渐从幕后走到人们的视野。“科技事业已经走向‘舞台’中央”,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如是说。
对科技部门来说,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意味着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大有作为的空间。但创新驱动发展这样一个开放性、探索式的命题,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责任。各级科技部门理解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刻程度、设计政策的水平高低、执行政策到位与否以及与其他部门协调对接的是否有效,都会对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创新的“大盘”下,湖南如何破题“科技创新”,如何创造湖南式“创新驱动发展”?9月28日,《科技日报》记者与童旭东面对面,聆听厅长讲述湖南“新”科技。
科技日报:去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4月,湖南省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从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管理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五方面,细分25条内容,为湖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定调”。一年半过去了,湖南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实施上有哪些湖南特色?
童旭东: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是今年湖南省委省政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八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科技厅牵头实施的四项重点任务之一。总体说,各项改革进展情况良好。
湖南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数量较多,部分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好。如何立足省情,通过释放政策活力,优化研发投入,盘活并用好这些科技资源,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聚焦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将科技力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我们正在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将原来41项各类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形成了5个类别科技计划。我们对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科技计划将实现常年申报,分期组织评审。我们对厅机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行了调整,成立了规划财务处,新设监督管理处,确立“决策建议、政策执行、运行监督”分设的行政模式,并积极推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强化服务职能。现在,省本级行政权力事项仅保留8项,厘清责任清单40项。
在优化财政性科技资金支出方面,后补助试点范围将扩大至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平台、基地建设项目。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已累计有157家企业的543个产品进入《湖南省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目录》,政府采购合同金额超过8亿元。
在普惠性的政策设计方面,我们针对湖南高校数量较多,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的特点,充分调动湖湘文化中锐意创新、积极有为的因子,就发展众创空间、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下一步还将推动出台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科技金融结合、重大平台基地建设管理等政策文件。
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针对湖南工业企业平均规模偏小、银行授信难、企业融资难,民间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等问题,我们着手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金融支持体系,新设立了2.5亿元的湖南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长沙高新区“中小企业合作成长基金”已为28家企业争取银行授信2.16亿元,“中小企业合力专项资金”每年为中小企业提供3亿元以上的转贷服务。在长沙、株洲、湘潭高新区建设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其中,长沙高新区设立的两家科技支行,已累计为145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1亿元。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尤为重要。我们启动实施了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认定了首批8家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实施了湖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专项和“湖湘青年英才”培育计划,首批57个项目获得立项支持,21名青年创新英才和13名青年创业英才入选2015年培育计划。我们还推动出台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了加强研发设计及其服务的发展的11项任务、22条举措。
科技日报: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长株潭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其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较,我们示范区的特点是什么?在开展示范区建设方面,我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现实困难?据我们了解,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已有送审稿。根据送审稿,未来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拟怎样先行先试?
童旭东:国务院批准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南加速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视、信任与支持。同时,也把一项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探索经验的重大使命交给了湖南。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相比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示范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科研院所转制亮点突出。据统计,长株潭72家科研机构,39家转制为企业。近五年,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达35%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速超过40%,成为全省成果产出与转化的重要力量;转制内生培育出了中联重科、南车时代、海利化工等一批高科技企业。
二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效应明显。近年来,湖南军民融合创新取得了新突破,国防科技工业省部共建高校和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联盟在湖南军工行业布局较多。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进一步加快高端国防研发成果本省转化步伐,省政府与国防科大合作,共同组建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积极探索完善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军政企三方共同参与的国防研发成果转化新机制。目前,以该创新院为平台,省政府设立了军民融合创新科技产业基金,启动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在这些政策引导下,各在湘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创新热情高涨,如株洲依托中航动力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
三是城市群协同创新亮点突出。长株潭三市已初步构建“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协调推进机制,共同出资建立了长株潭科技合作发展资金。在全国率先启动“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场”创建活动,共同搭建长株潭专利及知识产权中心、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等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示范区建设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先行先试有待突破。原中关村“6+4”政策大多已覆盖全国,针对示范区的国家级先行先试政策偏少。地方政府制定的支持政策难以在国家已有政策上实现突破。二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跨行政区域建设的示范区,这是长株潭示范区建设的特点,也是难点。在推动三市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实现差异化、特色化、联动型发展方面需取得更大突破。
未来,示范区将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引进、科技金融、文化科技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
科技日报:截至目前,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已做了哪些工作?
童旭东:示范区获批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8月21日,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9月10日,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若干政策意见两个纲领性文件。在科技部的指导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精心编制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路线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送审稿),已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审定,正按程序上报科技部,提请部际协调小组会议审定发布;
借鉴外地经验,制定政策措施。通过组织赴中关村、东湖、张江、深圳、苏南、天津等地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了推动示范区建设的20条“政策意见”,已报省委常委会议审定,即将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出台;
围绕自身特色优势,推动科技先行先试。结合长株潭实际,在发展众创空间、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先试措施;
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科技资源整合。重点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统筹整合,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集中落实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
科技日报:您有提到,示范区是高新区的升级版。不同的是,高新区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实施为载体,而示范区则是以“人”为核心,以建设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创业生态为载体。那么,未来,湖南省围绕激活“人”、解放“人”、服务“人”上,将会采取哪些举措?
童旭东: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政策上,我们积极为拓宽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渠道做努力。除了继续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百人计划”,我们还进一步将重点放在世界一流创新团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紧缺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并鼓励引进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金融、法律、医疗、现代物流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我们实施了长株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建设企业院士科研工作站,建立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设立专项培养资金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
我们创新了人才评价机制。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我们正积极协调省职改办,建议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技术研发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身份、职称、任职年限和论文数量等限制,免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直接申报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在科技计划上,优先支持科技人才在长株潭地区创新创业;建立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绿色通道,实行人才服务“一章通关”,和营造“免打扰”发展环境。目前,我们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还在探索如何构建全方位的高端人才服务体系,解决高端人才安居乐业的各类问题。
总之,要形成创新灵感碰撞交流的平台,创业激情迸发涌流的土壤。当然,这是个系统工程,需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科技部门在其中要主动承担起重要的协调功能,与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区(县)两级共同推进,争创一流的绩效。
科技日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9月10日出席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时表示,中国最重要的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9月14日,科技部又公布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湖南,将有哪些举措浓厚当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时下,“众创空间”已成为“时髦”,但并不是所有的咖啡都能叫创客咖啡,也不是在一定空间内,摆几张桌子,划出几间工作室,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支持、资金补助,就是“众创空间”。探索众创空间建设,必然经历“成长的烦恼”。湖南对众创空间建设做了怎样的探索?
童旭东:我们近期研究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为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行动计划。
发展众创空间,湖南会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构建一批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的众创空间;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化服务,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三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提升就业质量为落脚点,把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形成长效机制;四是坚持人才引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五是因地制宜,根据湖南实情和产业特色来指导谋划,避免机械模仿和模式化,明确众创空间定位,把众创空间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目前,我们拟在湖南基础较好的一些领域,比如互联网应用、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生物医药等,依托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等,构建10个左右有影响力的众创空间示范基地。通过制定湖南省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推动科技企业孵化机构优化运营机制和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发展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专业服务型和创客孵化型等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到2018年,拟构建100个以上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科技日报:湖南是个有制造“传统”的省份,工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和矿山设备、航空装备等优势产业积聚。工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在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但近年情况看,曾作为湖南省支柱产业的工程装备行业,仍未走出寒冬。政府部门将如何助力湖南工程机械装备行业复苏?如何为湖南制造创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与支持?
童旭东:我们一直在结合自身职能,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引导工程机械装备企业开发高端产品,实现工程机械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和复苏。例如,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装备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正花大力气调整产品结构,向农业机械、环保工程装备、地下工程装备、海上工程装备全方位发展。
我们从平台、人才、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四方面着手,为湖南制造业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十二五”期间,我省在装备制造领域的研发平台建设上,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35个和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分别达到8个和5个。依托中意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推动建立了中部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4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为全省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等领域的150多家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精神,计划组织实施高端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电力装备、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先进矿山装备等十二类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大家都知道,湖南是军工大省,产业门类齐全,研发力量雄厚,曾经创造了新中国国防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在湖南历年取得的重大科技奖励中,“军工成色”一直不减。我们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优势,通过承担北斗导航、高分对地观察、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核高基”等领域的研发任务,并做好相关示范应用,吸引和凝聚优质的科技和产业资源落户湖南,从而达到提升湖南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科技日报:科技部官方微信公众号“锐科技”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召开专题会议审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布局”的消息,标志国家科技计划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落地”的关键阶段。截至9月27日凌晨,点击量近万,公众关注度极高。据我们了解,湖南省科技厅有关科技计划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请您谈谈此方面的情况。
童旭东:今年,科技厅在大力推进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着力解决湖南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资源配置“碎片化”“不聚焦”,项目安排“小而散”等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优化整合科技计划布局。这在前面已经谈过;二是改进申报指南形成方式,实行创新团队申报;三是规范项目评审论证程序;四是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建立分类支持机制。研究起草了《湖南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通过改革,科技经费更加聚焦战略重点,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15年度已完成立项的重点研发、平台人才两类计划,较2014年压缩近55%;平均单项支持额度较2014年提高89%。目前,我们正加紧审定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创新引导专项项目,拟进一步提高单个项目平均支持额度。
科技日报:2006年,湖南省设立了重大专项,这也是湖南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社会关注度较高。请您能介绍下它的建设情况。
童旭东:截至目前,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共组织实施项目93个,其中49个已验收,44个仍在执行期。累计突破488项重点优势产业中的关键瓶颈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研发重大战略性新产品642个,新增产值600多亿元。
今年起,我们拟3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每年重点支持10个省科技重大专项。今年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工作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二是强调重大产业需求、重大技术瓶颈、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三大立项标准;三是实行“三评两审”制,即技术论证、综合评审、预算评审、厅务会审定立项和审定经费配置;四是建立动态调整与绩效考核机制和专项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更好发挥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
2015年,将优先立项实施超级杂交稻、中低速磁浮列车、港口输送装备、汽车零部件、“互联网+电能”“互联网+阅读”领域的智能配电网、数字出版生态系统等省级科技重大专项。
科技日报: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在未来,湖南将如何以科技手段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童旭东: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十三五”期间,湖南现代农业将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要将从五方面入手: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科技体制改革;
二是加强现代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统筹谋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布局,重点突破生物育种、畜禽健康养殖、现代农业信息、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装备制造、农村生态环境等关键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培育高端农业;
三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进 “一区多园”建设,拟稳步推进环洞庭湖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及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一体化;
四是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业”农业新业态;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推进“星创天地”创业平台建设,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鼓励支持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领办、协办中小科技型企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此外,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对精准扶贫的作用。针对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我们着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品种示范推广,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带动600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我们也加大了科技经费倾斜支持力度,建立了科技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大湘西地区的经费支持,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向贫困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