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产学研
□ 本报记者 项 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医疗领域,医生们创新的热情也持续高涨。“天贝杯”医生创新大赛今年8月启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征集到200多个“创新金点子”,涵盖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诊断试剂、医疗教育等方面。
据记者了解,该创新大赛由天普药业和贝壳社主办,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担任战略合作伙伴,《中华外科杂志》领衔发布。其中,“贝壳社”擅长找投资机构,医疗器械协会擅长从创新的点子里面挑选可以产业化的进行量化生产,天普药业擅长市场营销,合作方都做自己最熟悉的部分,期待实现多赢。
鼓励医生多出“金点子”
外科医生是医疗产品的使用者。比如腹腔镜不一定是外科医生发明的,但是腹腔镜应用到临床后,外科医生会不断对它进行改进,这些“点子”就是外科医生的创新,这些不断的小创新推动着临床手术发展。
事实上,医疗产品想法大多来自临床医生。德国是创新大国,德国著名的医药公司有很多非常好的器械,其中很多专利是外科医生的。这些外科医生找到器械公司,公司帮他实现想法,专利属于外科医生,医生领取销售分红。同样,美国的医药公司很多研发人员是外科医生出身。
而我国在此方面明显不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长张忠涛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外科医生没有医疗创新的意识。一是我们的医生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临床医生做了一些改进,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创新。比如外科医生对一个血管钳有改进,或者对一个拉钩有改进,外科医生这样改进了,但没有想到要把它产业化、申请专利,进而推广。第二个问题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比如有的医生发明了一个引流管,申请了专利,找到公司帮忙生产,将它产业化,这个过程中医生基本没有收益,申请的专利也属于医院。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外科创新,制约了产业化的进程。
张忠涛说:“医生创新的困难之一是创新产业化,因为医生临床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创新项目寻找资本支持,也缺乏市场推广的专业知识和团队。‘天贝杯’医生创新大赛对医生面临的困难有精确洞察,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本投资机构、专业市场营销体系的力量,解决医生的后顾之忧,实现创新产业化,让医生能够分享创新成果。”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自启动至今,时间不到一个月,已经收到200多个项目创新点子,其中有50多个来自外科医生。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秘书长张太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美国的创新也是从早期的模仿开始,但他们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张太平曾在美国的实验室工作,当时主要做基因治疗研究,希望把基因治疗载体变成基因药物。如果做好载体,加上合适内容进去,就可以申请专利,还可以开公司,把专利转化成实际的收益。
“我国前些年不太注重专利转化,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研究成果到转化为产品存在脱节现象。”张太平表示,美国更注重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产品,比如做胰腺癌研究,找到一些靶点进行肿瘤早期的诊断,前景非常好。通常来讲,找到比较好的标志物以后,下一步需要研究怎么能转化为能够在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推广的产品,不但产生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社会效益。
张太平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医生的创新理念逐渐和国际接轨,创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国内不少专利技术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脱节现象。而在国外,创新性课题起步时即着眼于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重视给患者带来切实利益。这是我国医生在创新实践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意识。”
医生遇到创新最好时代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组长董家鸿教授表示:“现在是医生创新的好时机,无论是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试点,还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风生水起,都为医生创新提供了土壤。医生创新思维来自于临床,通过将临床积累的成功经验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加精准、精益和精诚的医疗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创新理念也逐渐和国际接轨。目前如果有一个好的点子实现创新和转化以后,社会氛围也并不会认为医生是不务正业,反而医生会有收益,医生的影响力也会大大提高。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确实鼓励创新,给予医生非常好的创新支持。董家鸿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产权叫职务创新,如果医生作为清华长庚医院的职工,他在职务范围内创新出来的技术,产权是单位的,自己个人的份额太少了。未来可能极大增加创新者的份额,下一步让科技人员富起来,真正让‘知本家’富起来。清华长庚医院将按照国家的政策出台一些更能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链接:
“天贝杯”医生创新大赛首先基于医生提出的想法,然后通过贝壳社孵化器找到风险投资,再找专职的科研人员把想法给转化成产品。这种产品上市以后,创新者也可以获得收益。这些产品让医生受益,让公司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让患者受益,收获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