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1日 星期一
“免费午餐”何以坚持了十年
——烟台大学教授王全杰的教改探索
本报记者 魏 东

    8月19日,第11期“全国制革研究生动手能力学习班”在淄博宝恩皮革集团结业,烟台大学教授王全杰为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24名制革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颁发了结业证书。

    2004年,王全杰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制革研究生动手能力全免费学习班。通过“学会动手、学会吃苦,学会与工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皮革行业人才培养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人们看到,从那以后,每年暑假,学习班都会迎来一批来自天南海北的皮革专业学子,通过“免学费、免试验费、免住宿费、免餐费、免集体交通费”的“五免费”政策,吸引学生。至今,接受实训的20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成为企业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又是什么让他坚持了十年?

    怪现象:学皮革的不会制革

    “一方面一线人才奇缺,不得不花高薪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由于动手能力差又不能吃苦学皮革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受企业欢迎,学生毕业后改行他业。”这是2004年召开的中国皮革科技会议上,王全杰发现我国皮革行业人才供需的“怪现象”。

    王全杰坐不住了,他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学了四年皮革竟分不清脱了毛的猪皮和牛皮,有些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却不会独立制革。“学皮革的不会制革”已是普遍现象。

    改变这种现状有没有办法?王全杰认为,办法有一个,那就是改革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工科高等教育制度!

    “既然制革研究生有‘三怕’,那就对症下药,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吃苦、学会与工人相结合’,补上这一课。”王全杰从自己积蓄里拿出4万元钱,置办床铺被褥,买来黑板碗筷等必要的学习生活用品,以青岛制革厂车间为实践基地,第一期学习班就这样办了起来。

    总被质疑:为什么会有免费的“午餐”

    “大部分研究生无经济收入,难以负担费用支出。再者,并不是所有的制革研究生都愿来尝试‘三学会’,来的都应得到这份褒奖。”王全杰告诉记者,“这样可以确保家庭困难的研究生享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即使是特困生也能毫无顾虑地参加学习班。”

    同行不解:“你自掏腰包赔钱办学习班,不为名利,图个啥?”学生疑惑:“不花钱就能上学习班,学到真本事,有这好事?”

    “图啥?图的是教育改革观点和思想得以尝试;图的是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得以倡导;图的是皮革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王全杰的解释,在质疑声前显得有些微弱。

    但学习班办了11年,直至今日,仍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这些年,王全杰自掏腰包、企业家友情资助,投入费用100多万元。

    “企业家大多是因为对王教授的认可和他的人格魅力而慷慨解囊。但学习班一路走来却无法带给企业相应的社会美誉度的回报,也削弱了他们连续资助的积极性。”王全杰的助手、段宝荣博士告诉记者,“每期筹集费用都令王教授十分挠头,但他还是亲自到一家家企业拜访,一点点把资金跑出来。”

    现在让王全杰感到苦恼的是下一届学习班,“明年如果还没有政府部门出面支持和提倡,学习班办下去就会很难。”

    十年探索:巧合中的必然

    今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王全杰有种说不出的欣慰:“提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我十多年前就倡导的观念和实践高度契合。这说明,当初发起这个学习班的路子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市场经济的供需要求,是有前途的。”

    四川大学皮革系博士生俞凌云在参加学习班前对鞋面革和服装革的工艺都无法区分,强化训练中,她不怕吃苦、勤学好问,跟小组一道研制出防水透气性鞋面革产品。陕西科技大学的侯雪艳告诉记者,“这是一生中思想变化最大的一个月。过去看皮革工艺书怎么也看不懂,觉得太抽象,真刀实枪干一个月,比纸上谈兵比划半年收获都大”。

    一期又一期的研究生在学习班学到了真本事,转变了思想观念,结业证书已成为皮革行业的“通行证”。原先认为研究生不会干实事,不愿意接受研究生的企业,也主动找到王全杰,强烈要求推荐学员。

    淄博宝恩皮革集团董事长周国祥认为:“这帮研究生可塑性很强,引导得法就能成才,关键在于教育制度的改革。”整理车间一位姓陈的师傅告诉记者:“这样的学习班真好,教育了学生,影响了工人,我们国家应该多办动手能力学习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