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聂隐娘终于露出若有若无的笑意,和磨镜少年牵着马渐渐走远,影院里的灯次第亮起来,我听见身后有人长出了一口气,小声嘀咕,这都什么玩意儿啊。是的,聂隐娘不是拍给你看的,我想,是拍给我看的。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看客,和侯孝贤也好,张震、舒淇也罢,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虽然,我在帝都一个难得的蓝天白云、适合打盹的初秋午后看了这部片,看到半截也打了会儿盹,但我还是觉得,聂隐娘是为我拍的。哀而不伤的调调,精致考究的画面,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凝练节制的演员表演,欲言又止的故事叙述,我都喜欢。
不过,我最赞赏的,还是《刺客聂隐娘》作为一部电影,而且是讲一个刺客的故事,却没有剑拔弩张、大喊大叫,仅这一单,就让人觉得它很大气。现在有些电影,我称之为“一字片”,一部电影就突出一个字。武侠片就一个“打”,恨不得随手一指就是一朵蘑菇云;喜剧片就一个“笑”,连篇累牍好笑不好笑的新老段子汇编;青春片就一个“闹”,各种三角恋、各种分手、各种堕胎;动漫片就是一个“萌”,娇滴滴的小孩、大人和妖怪做着不合常理的傻事;仙幻片就一个“怪”,各路仙佛神魔扮相比拼,怎么怪怎么来;主旋律片就一个“装”,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即便大制作,也很小家子气。
《聂隐娘》的突出之处在于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想说的东西似乎都没说,甚至压根儿就没准备说,但似乎又都说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内涵片。对于惯看武侠小说的人来说,聂隐娘的故事也不陌生,梁大师在《大唐游侠传》里早讲过了。电影《聂隐娘》的故事讲得七零八落,却包涵了中国政治故事必备的元素和结构,宫廷、割据、阴谋、和亲、权斗、朋党、外戚、巫蛊,甚至胡人,可见片子在节制的外表下藏着博大的野心,延伸开就是一部大戏,可煽情也可血腥,可酥胸大半露也可借古讽今,但在《聂隐娘》中,只是几截若续还断的画面,几个欲言又止的眼神。在技术变得廉价的时代,夸张是容易的,而克制却很难。很多人都说《聂隐娘》的细节考究得苛刻,实际上,若没这份苛刻,就无法给观众足够辽阔的想象空间,又如何看到这许多电影之外的东西呢?
《九阳真经》口诀有云,“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境界。《聂隐娘》这口真气充沛激荡、叠浪延绵,在不同的观影者心中,激起了不同的感受。我们看的是聂隐娘,看见的却是历史、文化和我们自己的内心。于是,有观影者说他看懂了聂隐娘,还说那些看不懂的人只配看《小时代》。《小时代》是“一字片”之一种,但我想说,说别人只配看《小时代》的人恐怕什么都不配看。因为他连人们为什么要看电影都没弄明白。记得有位嗜好评弹的老革命说过,劳累了一天,走进书场,首先不是来受教育。老革命那会儿电影还不很流行,但道理是相通的。连老革命都懂得的道理,现在很多人似乎不太懂。在这个分众化的观影时代,作为一个观众或批评家,当然可以说自己看懂了什么,却没必要也没有权利去判断别人没看懂什么,代圣人或君王立言的心态更是一种无知的狂妄。
于普通观影者而言,既然买票是观影的前提,那么,电影首先是文化商品,其价值产生的基本前提是观影者的需求,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看电影的需求首先又来自休闲。至于看完一部电影之后,除了精神放松又获得了什么,其实已经是电影之外的东西了。就好比,买瓶饮料首先是为解渴,打开瓶盖发现“再来一瓶”,任何心智正常的人即便心头再高兴也明白只是意外收获。回到开头那位不知道《聂隐娘》是什么玩意的观影者,其实和影片中的聂隐娘一样可爱,因为对于发自内心的人性呼喊,他们都没有刻意去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