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朝胜
汕头潮阳9月中午的太阳,还是酷热不减。才在潮阳谷饶镇官田坑旁站了一会儿,满头的大汗就冒了出来。潮阳区委书记陈新造,弓着身子在那条污染的河沟里取水。他把污水淋漓的取水杯子,直接端到了鼻子底下,使劲闻闻说,又腥又臭!站在一旁的镇领导头上大汗直流,显然不仅是烈日晒的。
限令三个月完成河水整治。那位镇领导对记者说,没问题。其实,我们已经整治达标了。这几天雨水多,把本来截流的污水,又倒灌过来。就在离那个污水口不足十米的地方,有个污水治理后的排放口。陈新造又取了一杯,放到鼻子下使劲闻了一会儿,抬起头对记者说,基本没有味儿了。达到排放标准了……这里的水要排放到练江入海。
这是汕头市潮阳区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百日集中专项行动动员大会的第一个单元。参加这个会议的有练江流域的镇村干部,有与治理相关的政府部门,会前大家先顶着烈日实地察看了北港铜盂神仙里桥头溪水、谷饶官田坑水、护城河及引潮水溪水三个治污点。每个治污的河边,都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大书着书记、区长、常委等“河长”的姓名。比如护城河的河长,就是区委书记陈新造。
护城河,周边居民密度大,以前基本就是生活垃圾堆放场和污水排放处。经过近几年的雨污分流、景观打造、防洪建设等综合治理,眼前的护城河已经是绿波荡漾、清风送爽了。河边有人栽树种花,铺设吸水防滑的人行绿道,正在建设沿河公园。
可以这样说,治理污染是新一届潮阳区委区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实事,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严与实”的重大考验。潮阳这座千年古城,是海内外潮阳人的“乡愁”。任期内能不能还潮阳水清天蓝?让潮阳百姓有一个风清气爽的生活环境,让海外乡贤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思乡梦,成为了新一届党委和政府的一块心头病。
于是,他们选中了一块硬骨头——贵屿镇。
改革开放以后,贵屿镇逐步形成以收购废旧电子电器、废旧塑料和废旧五金为主的废旧回收拆解加工利用产业,提炼出黄金、铜及其他稀有金属,当然还有大量的塑料废渣。付出的代价是,五千多支烟囱为贵屿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毒云穹顶;每一条河流沟渠,甚至每一汪水都是乌黑腥臭的……就连土地受此污染,都不能播种萌芽,侥幸长出的蔬菜庄稼,也是重金属超标的。
借用林则徐的一个句式:镇几无可用之兵,村几无可耕之地,地几无可食之粟,河几无可饮之水……
靠拆解电路板和废家电为生的贵屿民众,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是个向死而生的行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屿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虽经大力整治,但反反复复,久治不愈。2013年以来,潮阳区委区政府把治理贵屿污染看作是对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一个挑战,决心上借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靠严厉执法科技创新彻底根治,使贵屿环境污染治理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两年之后的今天,记者到贵屿镇采访。蓝天白云,街巷整洁。和广东许多富饶文明的小镇一样,楼宇参差、院落错落,绿树红花、水清路净。村委会篮球场一旁,一池清水涟漪微微……
后来看了治理前后的一些照片对比,才知道这个碧波荡漾的水池,以前就是一个连鱼虫都能毒死的腥臭黑水坑!
原来在镇村街道上的五千多家拆解作坊,取缔近三千家,剩下的都将全部集中到拆解工业园区。进入园区,一条条笔直的园区大道、一排排集中拆解楼、一个个环保设施项目,或生产、或竣工、或建设,场面极其壮观……
我们参观了与北京高科技公司合作的污水处理厂、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的车间废气集中处理系统、与国内顶级专业机构合作的火法、湿法冶炼设备,还有电脑全程监控的物流配送系统……
这是一个科技创新园区,这是一个科技创新专业镇,这是一个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的优化系统,这是一个创新驱动发展惠及民生的示范点。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来了,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来了……这让书记陈新造、区长林定亮等潮阳区的党员干部看到了污染整治的胜利曙光,涅槃的凤凰再次浴火重生!
9月6日下午四点多,参加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百日集中专项行动动员大会的干部们,满头大汗地从现场回到了区政府会议室。几百人的大会议室济济一堂,陈新造开始“沙场秋点兵”:
集中百日时间开展“治脏、治乱、治臭”行动,努力让练江水逐步“清”起来、“流”起来、“活”起来。
创新驱动“治江”。创新治理技术,淘汰落后的、传统的治理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探索创新“生态+工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创新城镇开发,努力构建具有人文内涵和创意特色的练江滨水文化新城镇。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理念, 坚持多条腿走路,想方设法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发挥乡贤反哺4亿多元、财政资金3000万元的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整治氛围,让180万潮阳的父老乡亲共同参与练江流域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