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
向新军事卫勤再靠拢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创建战伤救治新模式纪实
本报通讯员 卢天胜 何 雷

    9月8日,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参加的高原联训联演实兵对抗演习复盘会上,该院党委一致认为,野战医疗队建设应进一步聚焦实战,积极探索实践新的卫勤保障理念和模式,不断锤炼和提升保障打赢本领。新时期军医必须按照军事卫勤保障要求,不断提升靠前抢救、快速机动、前后联动的战伤救治能力。

    近年来,该院在“抢、训、链”环节锐意创新、真抓实备,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并利用一切机会到作战部队联训、检验、优化。此次实兵对抗是该院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又一次实战锤炼。

    向“白金十分钟”争抢生的希望

    大量急救实践表明:4分钟内开始复苏者,有一半能转危为安;4至6分钟复苏者,仅10%可以存活;超过6分钟,则存活率仅为4%;而10分钟以上几无存活可能。

    然而,十分钟内的战伤现场处置,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技能,军医往往鞭长莫及,更多依赖战士自救互救。如何让更多的官兵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是战斗力维护和再生的重要工程,看似平常“小事”,其实是生死“大事”,与服务部队保障打赢密切相关。

    此次高原实兵对抗演习前一个月,西南医院野战医疗队通过“主动训、科学训、重点训、实兵与模拟相结合训”的方式,在联训部队广泛开展战伤自救互救培训。联训期间,专家教授主动深入每个基层营连,不遗余力传播战救知识;以国际上最新的战术战伤救治培训指南为基础,结合高寒山地自救互救设置战术战伤救治、烧伤骨折等处理、防止低体温等十四项训练内容;以部队指挥员、卫生员为重点,开展自救互救骨干和教员理论授课。通过培训,部队官兵自救互救能力得到大幅跃升,其中骨干测试通过率达到100%。

    近年来,该院先后为数十个师旅团单位、部队培训自救互救教导师近千名,成为各战斗单位的小教员,归队后能够指导全体官兵开展自救互救技能训练。更为可喜的是,“白金十分钟”战伤救治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广大指战员所熟悉、认同。

    着力提升“黄金一小时”救治能力

    西南医院院长郭继卫表示,按实战标准加强能力卫勤建设,必须在提升“黄金一小时”救治能力上,有所作为和突破。

    著名的“黄金一小时”原则,即对重症创伤者而言,在一小时内进行有效救治能大幅提高其存活率。

    在此次演习中,该院医疗队突出抓好“前、快、动、特、同”五个字,重点检验和锤炼野战医疗队黄金时间的救治能力。

    “前”是要求军医跟随作战部队尽量靠前、接近战场;“快”即能进行快速救治、会诊、后送;“动” 是指充分适应高原快速机动作战特点和高原战伤动态变化规律,在运动中开展各项救治工作;“特”是指在地理或气候环境下,对特殊战创伤、特殊疾病的救治能力;“同”即协同配合,要求医疗队锤炼与部队协同、前后方协同、军民协同能力。

    在高原实兵对抗演习中,该院医疗队在战斗最激烈的前沿障碍场设置了战场现场救护模块,包含自救互救、卫勤“红蓝”对抗、战斗力再生、高原多发疾病诊治、特殊战创伤现场救治等课目;在演习纵深突破地域配置了前沿救护所,包括装甲车改建成的野战移动氧疗所、肺水肿快速诊治所;直升机空地一体后送伤员等课目。通过实战化训练,大幅提升及早干预、紧急救治、科学治疗、快速后送综合保障能力。

    打造前后联动一体化“救治链”

    在一次雷雨天气的野外实兵对抗中,成都军区某部三名通讯兵意外被雷电击伤。该院医疗队立即与远在重庆本部的专家通过远程卫星通道会诊。当天晚上,医疗队军医们在自行发电的昏暗灯光下,连夜展开了清创缝合手术乃至心理干预等一系列紧急治疗。第二天一早,该院飞行救治队的专家就赶到了高原驻地,通过及时有力的紧急治疗,雷击受伤的三名战士伤情得到有效控制。

    郭继卫介绍说,这种前后联动的救治体系,就是根据作战要求建立一体化“救治链”,涵盖战役全纵深的战场急救、跟随突击群前出保障、批量伤员阶梯救治及持续性空运后送的全方位卫勤保障,其目的就是要让军医们围绕战情伤情动起来,医疗所和后方医院要把各项救治要素连起来。”

    近年来,西南医院着力打造 “快速响应、远程会诊、前后联动、军民一体” 的全维保障救治链。此次演习,该救治链作用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卫勤保障有力,最直接的受益者当然是被保障部队,在驻训期间,参演单位突发的训练伤病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以实战为蓝本、快速全面的现场救治和后送治疗水平,得到联训部队官兵一致称赞,该部首长评价说——该院医疗队创新型的卫勤保障体系,为一线部队提供更全维的战斗力保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