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
风起正当扬帆时
——安徽建设创新型试点省份走笔
本报记者 吴长锋

    转型发展,创新最关键。

    从最初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从创新型省份试点,到合芜蚌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安徽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领域越来越宽。

    科技部最近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2013年全省专利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进入产业化实施专利比例居第1位。申请发明专利49960件,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获发明专利授权5184件,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

    发动驱动发展,安徽做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首批试点,正奋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

    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

    安徽抓新兴产业聚集,可谓成果璀璨:仅在最近的一年间,新一代安凯电动客车“e控”系统、“魂芯一号”高性能芯片、国内第一代冰箱用直流变频控制器、0.4mm厚液晶玻璃基板、牙科CT、欧Ⅵ排放柴油机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相继诞生。

    而随着国内首条8.5代氧化物面板生产线在合肥京东方正式投产,以京东方为时空坐标点,一个吸引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拉动投资额近400亿元、实现产值达千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人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2008年10月,安徽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2009年,安徽列入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11年,合芜蚌试验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之后我国第四个自主创新重点区域。2013年11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安徽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安徽成为继江苏之后全国第二个创新型省份试点省。

    2014年2月,安徽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同时配套制定了6个实施细则。经过一年的运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安徽迅速又将其修订完善为“1+6+2”的政策体系,成为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有力抓手。

    从试点市,到试验区,再到创新型省份,一次次提升的背后,是决策者对当前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在创新“引擎”驱动下,安徽正奋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惊人一跃”。

    2014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521.5亿元,增加值336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3.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5.3%。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378.9亿元,增长22.5%,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1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八大新兴产业中,产值超过千亿的有三个,其中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1724.5亿元。同时,新型显示产业产值实现了三年翻两番,机器人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

    “企业愿意干,政府就支持”

    在安徽,只要你有目标、想创新,政府就会尽力搭建平台。

    为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安徽规定,所有科技攻关项目都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实施,各项补助奖励政策直接指向企业。

    安徽人人家太阳能有限公司是蚌埠市的一家民营科技型企业, 企业经营中资金发生短缺,经市科技部门推荐,企业用两项发明专利做质押,申请到500万元的贷款。利用这笔贷款,公司添置了安徽省内第一条平板太阳能生产线,产能增加一倍,并成功中标国家商务部家电下乡。目前,该企业正在筹划赴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

    安徽在创新扶持机制上,形成了“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的机制。在工作推进机制上,形成了“省抓推动、市县为主、部门服务”的责任体系,强化市县主体责任,增强上下联动合力。在创新评价机制上,变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为根据市场实绩实行“后补助”和奖励支持,变科技专项经费切块支持为按市场机制竞争择优支持。

    以企业为主体,并不是让企业“单打独斗”。

    安徽新近出台的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细则,每年拿出上亿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安徽对纳税20万元以上科技型企业、省备案的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引进国家级研发机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购置用于研发的关键仪器设备按其年度实际支出额的15%予以补助,单台仪器设备补助不超过200万元,单个企业补助不超过500万元。对由企业主体投入建设,新认定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市(或县)分别一次性奖励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对企业购置研发关键仪器设备,以及“走出去、引进来”建设研发机构、建立新型产学研载体,政府将给予投资额10%的补助。

    政策发力,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2014年,安徽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经发展到832家。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为35.3%。2014年,省级审核兑现设立国家研发机构补助1800万元,企业购买关键仪器设备补助1.73亿元。

    目前,安徽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75%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于企业或由企业承担。

    “有形之手”引爆创新活力

    安徽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省首轮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贯彻其中的一条主线。

    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交给市场。安徽新近出台的创新型省份“1+6+2”政策体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全面取消行政裁量权,变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为后补助和奖励支持,变政府组织专家评价为市场化、社会化第三方评价,变科技专项经费切块支持为按市场机制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变科技资源分散分割为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因为科技项目评审的相关行政裁量权都取消了,上报的项目能否通过,要看项目本身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达标也是第三方评估机构说了算。“权小了,事多了,责任大了”,省科技厅厅长兰玉杰说,这是改革后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普遍感受。“政府的主要精力将放在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上。此外,在某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如果不接地气、不深入一线调研,可能连基本数据的真假也无法判断。”

    改革,让成果转化渠道进一步“通起来”、企业创新进一步“动起来”、市场之手进一步“用起来”、政府之手进一步“活起来”。

    2014年,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达129亿元,2008年以来,年均增幅达32.6%,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2.78%,居全国第7位。参股投资、以奖代补等逐步成为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财政资金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发挥。

    2014年,共有606家企业、单位获得3亿元资金补助。

    2014年,全省共有2448家高新技术企业兑现上年度所得税减免38.9亿元,1171家企业兑现上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收25.4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安徽又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9000亿元;开发100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力争再通过五年努力,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三个翻番。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