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
如何对待没有明朗商业前景的新技术?
——天体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变身天使投资人后的再思考
本报记者 张佳星

    ■今日关注 

    “如果你是医学专家,会不会资助太阳辐射研究?”9月9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走访中关村,带来他的投资新视角,他在4月成立了斯穆特(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并将在华首笔投资放在3D打印领域的中关村创业企业O.ME公司。

    “一个发明走进另一个领域可能有改变世界的魔力,”斯穆特说,“伦琴射线的发现就极大地推动了医学发展。”他经常思考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往往专注一个领域,看似向前走,究竟探没探对方向。“很多未来的科技已经存在,只是没有被应用。”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天马行空的“胡搭乱配”有可能产生颠覆性的科学进展。“片状石墨烯是分子物理领域的研究,而前不久它被证明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水资源问题。那么,如果你是水问题专家,会不会资助石墨烯研究呢?”

    科学研究落地躲不过一对难调和的矛盾——一方面,科学发现的最初,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它将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投资追求回报,没有可见的好处时,它往往视新技术如无物,尤其是在跨领域落地时更易遭遇“滑铁卢”。

    “初生企业‘敲门敲不开,找人找不到’很常见,”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表示确有这样的情况,他调研时发现,不被验证的新技术不仅难敲开投资者的门,也难被大企业相中。

    “该如何对待没有明朗商业前景的新技术呢?”斯穆特追问。这位诺奖得主在变身天使投资人之后试图来点不同的。

    之前的做法是,政府负责投资有社会价值的研究,注重公益性,商业投资则为有经济价值研究“砸钱”,“这样的‘二分投资理念’是时候发生变化了,”斯穆特认为,科学发明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小公司更灵活,能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斯穆特在他投资的O.ME公司考察时,对于技术的关注倍加细致,他在天体物理领域的研究进展也将在这个公司尝试应用。

    石定寰也认为,在创新创业的推进过程中,“‘支持什么’不能分得过细过死,泾渭分明不可取,要留足探索的味道。”

    改变二分投资理念的同时,沟通的顺畅也很关键。时下,跨越政府主权的机构逐渐出现,推动各种新型合作模式的形成。启迪控股副总裁、清华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张金生介绍,“启迪每周五下午都会组织项目和投资人的对接会,我们会帮助‘初生牛犊’完善自己的项目,让它能引起投资人的注意。”

    据科技部战略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韦东远统计,目前各政府部门出台的指导政策约17个,“我国处在创新创业起点阶段的爆发期,培育好环境、搭建好平台是各地的共同点,但在细则的推进和补充上,行政部门应该注重产业形式的变化,要有独特性、有试新的魄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