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
记忆深处见精神
——贵州航天建设发展50周年之精神篇

    □ 桂 璇

    回顾贵州航天50年发展历程,曾经艰难跋涉,曾经高歌猛进,也曾停滞不前;有过创业的艰辛,有过变革的阵痛,有过辉煌也曾历尽曲折;航天人从未忘记初心,始终牢记使命,艰苦卓绝矢志不移。

    “公元1965年,古老的黔北高原,一群拓荒者怀着豪迈的创业激情,唤醒了这片沉寂千年的土地。”一句高度浓缩的话,包含了多少创业的艰辛与苦涩——

    在那个热血澎湃、激情燃烧的年代,国家极度贫穷,工业极度落后,基础极度薄弱,仅有的基础工业、机械制造业、国防工业等多集中在东北、华北以及东部沿海城市。而国际上,也是风云突变,政治气氛异常紧张,制裁、封锁、对峙,战争处于一触即发的边缘,特别是核威慑,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祖国的上空……在这种形势下,迫使我国不得不作出反侵略战争准备的选择。

    1964年8月,党和国家作出重大安排部署:首先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设项目都要摆在内地,现在就要勘察设计,不要耽误时间。自此,好人好马上三线。

    1965年,在黔北高原的大娄山脉,一场“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军工企业——061基地建设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来自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西安等城市的一大批三线建设者,怀着火一样的激情、火一样的信念、火一样的希望,义无反顾地进驻黔北深山,住干打垒、喝稻田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战天斗地,用智慧和汗水、青春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诗篇……

    1971年,某试验基地进行批抽检试验,首批航天产品靶试成功,成绩优异。

    1992年,某型号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该武器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作为“神舟五号”等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参与单位的061基地,承担了电源、继电器、电连接器、特种电机、电爆阀等6大类70个品种的研制任务,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基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5年,由061基地先自筹资金,后立项研制的某武器系统定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受到了军队和航天科工集团的高度赞扬。恰值春节正月初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长特批专机并派部队首长护送我试验队员返黔。在某机场的欢迎仪式上,部队首长称赞061人在100分的试卷上做出了120分的成绩。该型号武器系统研制圆满成功,创造了该类型号系统研制史上的奇迹。从立项到完成设计定型试验,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不仅谱写了型号产品发展研制的新篇章,而且又开了当年定型当年批产的先河,创造了该类型号武器系统研制经费最少、靶试效率最高、靶试质量最好的新纪录。该型号武器系统2006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某新型号武器系统研制获国家立项。6年间,该型号研制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定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

    2012年,061基地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跻身百亿企业行列,基础不断夯实,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2015年1月,经中央编办批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一基地更名为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代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同年2月10日,当李权忠院长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手中接过铜牌,标志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贵州航天战略地位获得了新提升,标志着贵州航天转型升级迈上了新平台,标志着贵州航天跨越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标志着贵州航天二次创业注入了新动力。

    50年来,十院先后承担多型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并交付部队,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初步形成了多型号并举、多兵种配套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格局。1984年以来,在共和国历次重大阅兵活动中,凝聚着航天十院人智慧和汗水的多型装备产品,威武雄壮通过天安门广场!先后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配套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神舟”飞天、舱外“行走”、太空之“吻”、“嫦娥”奔月、蟾宫“漫步”……在中国航天的每一次伟大创举中,十院研制的电池、电机、继电器、电连接器、齿轮、切割器套件等产品表现优异,屡获殊荣!

    在贵州航天的发展历程中,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青春甚至生命!特别是最初的创业者们,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红色渲染的青春,那无私无畏的大勇,那迷人而又灼热的往事,那飘落山谷又从山谷中顽强升起的梦啊,都凝聚成了一个个颤动人心的故事,深深地烙在了黔北高原的群山深处,镌刻进几代贵州航天人的骨髓……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某型号全装备导弹试验在大西北戈壁滩上进行。这次试验首次采用全新发射车,二级燃料、助推器、战斗部,炸药柱全都加上了。这时候,实验场上每个人都知道,试验“万一”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时任导弹总体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孙澄,以从来没有过的严肃说道:“大家都是共产党员,党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谁也不能后退半步。”他镇定地对发射车驾驶员说:“我在前面开路,你们后面跟上!”随即,他踏上开路引导车,发射车在后面发出了隆隆的轰鸣,凝重而稳健,滚滚向前……

    林泉电机厂研究室主任李世安,接到参加试验的通知,他说服妻子,隐瞒病情,毅然走向戈壁荒漠。然而,就在导弹武器系统试验成功的时刻,李世安却倒下了。除了他的妻子,没有人知道也无法相信一个癌症晚期患者,靠的是一种什么力量将病痛如此隐藏,以一个健康人的活力,以100米般的冲刺,一直奔跑到生命的终点,将人生的句号画得如此壮烈、如此戛然!

    导弹控制系统专家赵玉才,夫妻俩都是科研骨干,在型号导弹武器系统研制攻关的岁月里,一场厄运降临到这个温馨的家庭。那一天,夫妻俩忙得中午没顾得上回家,幼小的女儿到处找妈妈,不幸掉进了洛江河。“妈妈……妈妈……”小孩的呼救声没有人听见,无情的河水吞噬了稚嫩的生命。赵玉才夫妇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强忍悲痛,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直到今天,已是龄逾古稀的老人,仍奋战在型号科研第一线,执着一生,无怨无悔!

    …………

    为什么历次国家重要任务贵州航天人都能出色完成?

    那是因为始终坚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始终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神圣使命,始终坚持“严慎细实”的科学作风和“比学赶帮”的团队精神,艰苦奋斗,大力协同,锲而不舍,追求卓越!

    这就是独具三线军工特色的贵州航天精神,一个深深打上贵州航天人烙印永不磨灭的品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