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苏州科技学院:扎根地方沃土服务区域发展
文·通讯员 宫向阳 单素鹏 本报记者 过国忠

    近日,苏州科技学院建筑城规学院和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协同、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历史街区景区管理局共建“城乡遗产保护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开启了遗产保护从“精英保护”走向“全民守护”新模式。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高校的发展必须紧贴地方经济,成为城市发展‘新型智库’。”苏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志刚告诉记者,作为地方高校,学校发挥优势学科特色,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校内科研力量“抱团攻坚”,主动承担起区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社会责任,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更接地气、走得更远。

    发挥学科优势 服务地方建设

    从拙政园、沧浪亭等园林之水到城市用水再到太湖水质治理,苏州科技学院在水环境保护领域近10年就完成了包括国家“863”重大水专项等市厅级以上项目100余项。

    依托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与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和完成了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等省市的400多个城镇建设规划,参与编制完成的《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荣获国家优秀规划设计银奖,合作编制完成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奖。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江涌说,学校参与科技服务地方的教师占到了全体教师的85%以上。2010年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5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40余项。

    跨学科“作战” 培养地方创新型人才

    短短3年内,就承担了973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发表了96篇SCI收录论文,这便是苏州科技学院固态物理与材料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交出的辉煌成绩单。

    团队负责人、“千人计划”专家高炬教授介绍,这个成绩的获得是整个团队协同创新的结果。而他的团队成员包括了“洪堡学者”、江苏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多名中青年学者。

    “现代科研的特点是覆盖学科多,综合要求高,往往需要多专业、多人才协同作战。”苏州科技学院科研产业部部长潘涛说,学校优化学术自由配置,加强团队协作攻关,以“带头人+团队”的模式,打造了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强影响的领军人才及科研团队。

    正是建立起跨学科作战的方式,使得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人,省“双创计划”人才2人,省特聘教授2人、国家设计大师1人。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让梦想照进现实

    马三剑是苏州科技学院出了名的“疯子教授”。由他开发生产的“多级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设备的垄断,填补了我国“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空白,他一人就拥有近50项专利。立志“让所有企业都有钱处理其废水”的他,为挤时间,十几年来最主要的用餐方式便是在实验室里吃盒饭和泡面。

    从去年,马三剑更忙了。因为,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新三板上市公司苏州科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当初组建公司就是为了能让优质的技术和产品走上产业化的道路,能够服务更多的企业。”马三剑坦言,从公司成立到上市,离不开学校机制的扶助和大学生产业园的孵化。

    为鼓励教师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苏州科技学院建立了一个包括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服务、财务代理服务等六大模块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仅学校应用化学系研发的反应型溴系阻燃剂等成果,就帮助地方企业获得了2000多万元经济效益。

    “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了苏州科技学院诞生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温床’。”潘涛说,。目前,在大学科技园接受孵化的科技型、创意型企业及研究机构就有上百家,总产值超亿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