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
“云”服务传递正能量
第二军医大学“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纪事

    □ 肖 鑫 王泽锋 陈延杰

    ■军中典型

    第二军医大学“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坚持16年不间断深入老区、边区、营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足迹遍及新疆、青海、西藏等9个省、市和自治区,被当地群众誉为“民族团结的使者”“广大农牧民的福音”和“创新理论的播种者”,连续11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五部评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8月18日,“红十字方队”博士团刚刚结束了海南文昌为期一个月的巡诊。

    3D打印治疗进入县级医院

    2014年8月,广西兴安县的一名患者,因车祸导致右髋臼严重骨折,当地所有医院对于做这个骨折手术都没有把握,建议患者保守治疗。然而,患者在骨骼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差,就会落下终生残疾的危险。

    在兴安县人民医院骨科帮扶的第二军医大学杨鹏博士得知此事后,找到骨科主任,建议为患者实施手术。骨科主任说:“这个手术风险挺高,我们建议保守治疗。”杨鹏说道:“如果用常规手术治疗失败率高,但是现在有种很流行的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用到手术中……”听完杨鹏的一席话,主任的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但是患者家属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犯了难”。在了解情况后,博士团全体成员决定自费帮助这个家庭度过难关。

    随后,杨鹏将患者骨骼的三维重塑数据发到上海的专业医疗机构,由他们打印骨折模型。拿到模型后,杨鹏和骨科主任利用该模型设计了手术方案和细节。

    借助先进的医疗3D打印技术,这台原本需要6个小时的手术,只用了3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在得知手术很成功后,患者家属紧紧握着杨鹏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也是我国首例3D打印技术进入县级医院。

    爱民基因成员间代代相传

    时隔16年,如今已是解放军153医院副主任医师的李永生,仍然忘不了当年与他用“手语”交流的那对维族夫妻。

    2000年暑假,正在第二军医大学读博士的李永生作为第一批博士团成员,随团队来到新疆和田。刚到第二天,一对抱着婴儿的维族夫妇就急匆匆赶来求救。原来,他们刚出生11个月的女儿阿依木汗,已昏迷3天3夜,跑遍乡里的几个诊所也毫无办法,由于不懂汉语,年轻的维族父亲用“手语”焦急地比划着。

    眼看着这个快乐的维族家庭几近崩溃,李永生决定用尽全力救治小阿依木汗。他当即采取腰穿检查确诊孩子患的是“病毒性脑炎”,经过博士团成员的商议,决定采取降颅压、抗惊厥、保脏器、吸氧等一系列措施紧急施救。救治过程中,博士团整夜守护观察,并轮流为孩子吸痰、喂牛奶、按摩肢体,小阿依木汗终于在一天半后,睁开双眼,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啼哭。看着小孩子的苏醒,语言不通的维族夫妇一时激动地难以表达感谢,只好握住李永生的双手紧紧不放……

    李永生说,当小阿依木汗苏醒后乌黑的眼睛看着他时,他突然“顿悟”了读博和行医的真谛。

    急难险重总是冲在最前

    2004年8月10日黄昏,赴云南鲁甸博士团成员们结束了1个多月的医疗帮扶工作,正在收拾回去的行李。这时,他们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和尖叫声:“快跑啊!地震了……”

    一场5.6级大地震突袭这片乌蒙云岭。“灾情就是命令!”博士团书记桑延智立即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决定留下来与灾区百姓共患难。

    随后,博士团成员分成两组,撸起袖子开始抢救伤员。受伤的村民,争着抢着找医生,现场乱成一锅粥,救治工作无法展开。

    博士团汤敬东立即将现场划分为颅脑外伤、胸腹外伤、四肢创伤和危重伤4个病区,将医护人员分为5个小组。经博士团统一指挥分诊后,救治工作有序开展,送来的伤员全部得到及时施救。据统计,博士团所在的县人民医院救治伤员数量占总数的3/5,没有出现1例死亡。

    3天后的总结会,博士团成员牵头为当地人民医院修订了《突发灾情后大批量伤员救治预案》。这个预案已成为当地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法宝”,在地震频发的鲁甸县十分管用。也因此,博士团救人水火的英雄壮举,被当地百姓们交口称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