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国际磁共振大会研讨最新前沿成果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万珊珊 记者王春)8月16—21日,第19届国际磁共振大会在上海举行。由国际磁共振学会(ISMAR)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磁共振大会是国际磁共振领域最重要、最高水平的全球性学术盛会。本次会议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700位著名科学家参会。本次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承办,共同承办单位包括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及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

    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的分析检测手段,不仅是物质微观结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也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核磁共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多维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确定溶液蛋白构象、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相关学科的面貌,相关的发明人(共7位)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核磁共振本身仍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磁共振在脑研究中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已成为目前研究大脑功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据了解,国际磁共振学会于1971年成立,主要是由欧美磁共振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的非政府学术组织,也是磁共振相关领域目前唯一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其宗旨是“推动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磁共振研究领域科学家的合作和交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