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以“优质安全发展振兴中国奶业”为主题的中国奶业D20峰会在北京召开。图为拍摄的中国奶业D20峰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
“从孩子出生到3岁,我一直找朋友从日本背奶粉回来。国产奶不放心,‘海外背奶’又担心‘断奶’。”说起“海外背奶”的经历,家住哈尔滨的丁先生万般无奈。
中国奶业协会最新数据令人尴尬——目前我国牛奶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乳品进口量占比却接近我国乳品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消费者“海外背奶”缘何不断?国产奶何时能放心饮用?中国人喝中国奶还需跨过几道坎?
消费者“海外背奶”为哪般
丁先生的选择代表了当下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尽管一些国家对婴幼儿奶粉实施限购政策,甚至要查“出生证”,但我国一线城市的很多年轻父母依然在想方设法寻求海外代购,各种乳品的海淘依然火爆。
虽然我国是牛奶产量大国,但同时却又是乳类进口大国。中国奶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每天销售牛奶2亿多斤。每年进口的乳粉和乳制品折合成牛奶约为1200万吨,约占到全国奶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洋奶”进口量增加明显。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奶粉从2008年的14万吨激增至2014年的105万吨,6年增长7倍多。而在中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外国品牌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消费者为何热衷‘海外背奶’?主要还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国奶’质量信心依然不足。”对此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造成了全面、系统的冲击,表现在消费者身上,就是对国产奶的不信任,时至今日不能消除。”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
历经7年“冰河期”“国奶”质量是否有提升
“我以前买过进口常温奶,一盒250毫升的进口奶大约七八元钱,现在长期喝还是买三元、光明等品牌的低温奶,因为知道是农垦品牌,有自有奶源,而且一盒两元多钱也承受得起。”北京市民贾女士说。
时至今日,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已有7年,民族乳业走过漫长的“冰河期”。不过,种种迹象显示,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奶业拉开了全面转型的序幕,国产乳制品不断获得国际认可,消费者对国产奶认可度有所提升,“冰河”有望“解冻”。
“目前国内规模化牧场养殖比例接近50%,比7年前大幅提升,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内一些大型乳业集团的奶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现在是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
记者了解到,现代牧业的液态奶、飞鹤乳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今年获得了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君乐宝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则通过了全球食品安全标准(BRC)A+认证。君乐宝在天猫去年“双11”和今年“618”活动中,实现了国产奶粉销售量首次超越国外品牌。
“从质量安全的指标上看,我国乳品一些指标并不比欧美低,从乳蛋白含量上看,我国牛奶多数都大于3.0%,和发达国家牛奶相似。”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说。
据王丁棉介绍,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对乳业的监管大大加强,农业部从2009年开始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菌落总数17.3万个/毫升,个别企业低于2万个/毫升,大大高于欧盟50万个/毫升的标准。
仍需跨过质量、成本门槛
专家指出,虽然国内奶制品整体质量有所好转,但依然存有安全隐患。让更多中国人喝上中国奶,需要跨越质量、成本等多道门槛。
“质量是奶业的生命线。要通过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制度,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乳品质量安全。”王丁棉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在“洋奶”包围中寻求突破,国产牛奶品牌狠抓质量关,自救图强。现代牧业推进自种自养自产自销的产业链一体化,实现各环节零距离的无缝链接,做到2小时内完成从原奶挤出到加工成品;蒙牛精选牧场奶建立“可追溯+”战略,成为全球乳制品行业率先应用“一包一码”技术实现精准追溯;伊利、光明、新希望等诸多乳企则加快海外优质奶源布局步伐。
其次,要推动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促进国产牛奶价格的合理回归。
“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价格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国牛奶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就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最终降低消费价格。”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副研究员董晓霞建议。
从乳业发达地区经验看,无论是新西兰、美国,还是欧洲,奶牛养殖主要以规模化养殖为主,一家一户散养比例很小。我国近些年虽然扭转了“小、散、低”养殖局面,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以上,但传统散养比例依然过半,既为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也不利于成本的降低。
“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质量安全监管,要强化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专家表示,从根本上说,只有实现了奶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的“双提升”,才能提振消费信心,从根本上抵御“洋奶”冲击,让更多中国人喝中国奶。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