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公司科技人员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云应用方法 |
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公司科技人员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云应用方法 |
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公司对贵阳超市业主进行食品安全云应用培训 |
为实现既形成产业,又为全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作出贡献这个目标,2014年4月17日,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作为贵州食品安全云工程产业化的载体,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贵州科学院所属的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下属的贵州省食品安全检测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引入贵州技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科力技术开发公司,吸引了测试院部分科技人员的参与,构建成优势互补、面向产业发展的研发、推广于一体的经济实体。
科技体制改革红利的释放,创新主体创业活力的激活,使得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取得丰硕成果。一年多来,贵州食品安全云不断壮大,形成基本成熟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品体系,提供食品安全监管和服务效率提升、风险预警、食品开发技术创新、食品营销模式创新、饮食合理健康等信息服务,建成不同用户分层次分级别使用、私有云和公有云协同的信息服务平台。获得蒙牛、茅台等1049家企业和北京等9省市检测机构示范应用,这朵云顺利走出贵州,飘向全国,获取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8年以来,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积累了大量食品安全与营养的数据。数据显示,贵州食品是安全的。但是,这些数据蕴含的安全与营养的信息,却很难顺畅地传递给消费者。
如何破解消费者与政府、检测机构掌之间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增强消费者信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正能量”?
2014年2月,贵州省将推动大数据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贵州科学院与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分析测试研究院理事会决定打造食品安全大数据产业。明确提出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参与食品安全云工程的建设,迈出了锐意改革的大胆一步。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科技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一年来,食品安全云共计获得2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入库、12项省内科研项目支持,并拟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如今,食品安全云集聚了300余万条数据并持续增长,已获得软件著作权24项。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等40余位专家提供技术支撑,“云上贵州”给予硬件支撑,大唐移动提供安全底层,北京化工大学等提供技术支持,联合茅台等食品企业,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聚光等仪器制造企业、惠普等信息产业巨头,形成研发、工程化、应用于一体的创新体系。公司吸引了贵州省创业投资促进中心、贵州得天汇信创业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风险投资的加盟。
科技政策的深化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科技人员的活力。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包括4位海外引进人才、3位博士,纷纷参与食品安全云工程的建设,领衔完成大数据、云计算产品的开发与示范应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
2015年6月17日,食品安全云作为贵州大数据产业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七朵云”首选案例,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建设情况。
包括食品安全云在内,贵州科学院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创业亮点频闪——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院所跨越发展。贵州科学院《省工美所体制改革》等6个体改专项,进一步焕发了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的活力,推动了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服务县域经济,燎原科技星火。在贵州科学院体改资金项目中凝炼了《服务丹寨等县域经济发展》、《云上丹寨》等5个服务县域经济项目,为丹寨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食品安全方面与贵州13个县(市)合作建设食品检测信息平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立足企业需求,带动产业升级。凝炼出建筑材料、磷化工、化肥、资源综合利用等传统产业相关项目10余项,通过项目实施,与企业合作更加紧密,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带动和示范作用。
提升创新平台,带动成果转化。组织实施《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服务平台建设》等创新转化平台建设项目6项,通过项目实施,聚集和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提高了平台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八条措施”的出台,贵州科学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今年,贵州科学院将整合院内外相关资源,启动“贵州生物资源与环境云平台”、“贵州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产业云平台”、“贵州省医药中间体与中药日化品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服务能力平台”四大科技平台建设,启动贵州省钛材料研发中心建设,启动贵州科学院设计咨询现代服务业平台建设,启动院属贵州省植物园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
“八条措施”正破除以往制约创新创业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全院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与经济接轨、创新成果与产业接轨、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的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