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杨凌:科技星火 燎原旱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陕西杨凌,是一个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仅有20万人口的小城,却拥有着“中国农科城”的美誉。

    18年前,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这里成立。

    18年间,它把面向旱区乃至全国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它在18个省区140个市县布局建立了207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累计培训农民超过20多万人次;推广动植物良种面积超过2亿亩;5000多万农民从转化先进技术中受益;举办了21届的杨凌农高会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农业展会之一……

    18年中,“大学推广、产业链推广、农业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员创业、媒体推广、展会推广”等多种模式构成了“信息化、社会化”示范推广体系,“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18年来,为了更好地履行国家使命,杨凌成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示范区与两所大学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示范推广专项资金,陆续出台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规划、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等政策……

    富有特色的示范推广,使“杨凌农科”覆盖面更广、效益更大、农民收获更多。

    大学推广: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从在两亩地上试验栽培厚皮甜瓜,到现在5.6万亩的甜瓜种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试验站用9年的时间,让阎良成为闻名全国的厚皮甜瓜之乡,也证明了杨凌的魅力。

    “阎良有种瓜的传统,效益低是因为科技落后、栽培方式原始。”该站首席科学家杜军志回忆,2006年,试验站成立,2014年,阎良每亩甜瓜收益超过1万元。目前,陕西省甜瓜种植已超过25万亩,年效益达12.5亿多元。

    杨凌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面向旱区建立了和甜瓜试验示范站功能类似的千阳苹果、庆城苹果、乐都设施农业、昌吉设施农业、清涧红枣、凤县花椒、镇安板栗、渭河樱桃等永久性试验示范站23个,连同37个专家大院和一大批科技示范基地,实现了教学、科研、推广功能“三位一体”,构筑起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

    产业链推广:涉农企业成为示范推广重要力量

    在日光温室大棚中,10多种高科技栽培模式让人目不暇接;菇房环境智能可控制,采摘区的杏鲍菇朵朵喜人……这是记者在甘肃武威市金帆农业科技园看到的一幕。

    武威金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兴介绍,园区占地500亩,总投资5000多万元。他们的第一条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线,是杨凌天和菌业指导建成的。目前园区已建成三条这样的生产线,年产杏鲍菇3000吨,此外,园区每天要生产其他8种食用菌10吨。

     与天和菌业类似,大唐种业、伟隆种业、秦宝牛业、秦川牛业、天鑫兔业、赛德高科、秦岭山等一大批企业,以杨凌为总部,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在不同辐射区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覆盖产业链各环节。它们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盈利同时不断推出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如此,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产业扩张与技术扩散同步推进。

    “截至目前,杨凌发展的48家产业链推广企业,先后在7个省区建成示范推广基地52个,已成为杨凌对外示范推广的重要力量,实现了杨凌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和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说。

    农业科技培训:面向旱区遍地开花

    徐绒利是一名技术能手,还是个致富好手。

    2005年,杨陵区杨村乡的徐绒利获得首批农技师职称证书。此后,她带领同村妇女30余人,组建了“杨凌女子嫁接队”。因为手艺过硬,已多次赴新疆、甘肃等地从事嫁接技术服务,年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

    和她一样获得杨凌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技术员,在全国已有8450多人,被称为“永久牌”土专家。

    2004年以来,杨凌示范区“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累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和职业农民超过23万人次。

    同时,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在杨凌建立,北方15个省(区)58个地市8000多人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这份证书被誉为“农业科技的身份证”,获证的农民技师们把先进技术带到了不同地区,也把“杨凌农科”的品牌传得更远、打得更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