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7日 星期五
残骸确认,飞机失事之谜依然未揭
本报记者 付毅飞

    在失踪近17个月后,MH370航班的残骸首次被确认。马来西亚总理6日宣布,经过国际专家小组鉴定,7月29日在南印度洋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的波音777客机襟副翼残骸来自MH370航班。消息得到了法国方面证实。

    《中国航空报》航空专家张宝鑫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残骸的确认有望揭开MH370失联事件的冰山一角,要了解更多真相,需要时间以及更多证据。

    连日来,多国专家对残骸进行了分析。有波音公司专家认为,如果飞机垂直坠入海中,襟副翼经过猛烈撞击,应该完全被摧毁。从其完整状况来看,似乎佐证了马航班机失事前经历过“僵尸飞行”阶段,燃料耗尽后以滑行的方式坠入大海。

    张宝鑫对此并不认同。他说,“僵尸飞行”指飞行员失去意识,飞机在自动驾驶仪引导下自动飞行,最后燃油耗尽坠毁。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飞机会进入螺旋状态,呈自由落体状坠落。这会跟海面产生巨大撞击力,产生大量碎片。

    有澳大利亚航空专家表示,通过对襟副翼断裂方式的分析,飞机可能是发生了可控触海,引擎撞击水面并脱落,因为被发现的襟副翼就在引擎后面。

    张宝鑫说,即使有痕迹证明襟副翼从主翼上撕裂,也不能完全证明飞机是可控触海,金属疲劳或某些机械故障都可能引发其脱落,需要进行相关结构分析、对金属部件进行测量。飞机已失事一年多时间,这块残骸经过了长时间海洋侵蚀,一些表面痕迹是否能保持着最初状态,也应该等专业机构进行谨慎调查后作出结论。

    同时他表示,如果飞机是可控触海,在触及海面的瞬间机身也会遭到强力碰撞,产生破裂。但截至目前,无论是卫星照片还是空中、海上搜索,都没有发现大规模残骸的迹象,找到的襟副翼也没有碎得很严重。

    “我更倾向于认为飞机是以较小角度接触海面,比如人为迫降的方式。再以相对完整的状态沉入海底,因此人们能找到的碎片十分有限。”张宝鑫说,“如果这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是一起人为事件。”   

    他说,根据过去海上发生的空难来看,无论是机械故障或是其他原因,还没有出现飞机能以相对完整的状态在海面降落的先例,不经过人为操纵的话,飞机解体都会很严重。即使是人为控制,飞行员也需经过长时间培训和多次练习,才有可能让飞机如此平稳地落在海面。

    对于上述种种分析,张宝鑫表示都只是基于部分证据进行推测,直接证据如幸存者、黑匣子等均未找到。只有寻找更多残骸,才能为还原真相提供更多证据。

    马航发表声明称,此次残骸的发现是MH370失联事件的“重大进展”。但各方专家普遍认为,对于寻找飞机主体和失事地点,这片残骸的作用十分有限。

    据报道,有澳大利亚生态学家认定该残骸上附着的甲壳类是鹅颈藤壶或有柄藤壶。藤壶外壳可以透露出其形成的水生条件,可大致确定残骸在水中漂流的时间;根据残骸上藤壶的种类,有可能确定残骸来自哪片海域;通过研究这些藤壶是在残骸表面还是两侧,可判断出残骸是漂在海面上,还是原本沉于海底。但也有专家指出,这些分析只是有可能对缩小搜寻范围提供帮助,很难找到比较准确的位置。

    有人提出通过洋流走向和漂流时间反推飞机失事地点,对此普遍观点认为难度很大。有澳大利亚专家表示,印度洋广袤而无法预测,有太多因素影响着残骸的漂移。

    但张宝鑫认为,如果再次启动大规模搜索,不但耗时耗力耗财,而且难有收获。相对而言,反推的方法虽然很难,却不是完全不可能。

    他说,2004年印尼海啸之后,大多数海洋沿岸国家都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在很多海域布点,探测海洋的异常波动。过去一年多时间,南印度洋的洋流状态数据应该被记录下来。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划分出可疑的区域,先利用卫星、飞机等初步进行快速、大范围核查,找到可疑线索后派出海面搜寻救捞力量进行进一步搜索。他表示,这种反推需要海洋学家、数学家、航空专家以及海难事故救援专家等多方参与,建立相关数学模型进行推导。(科技日报北京8月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