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夕阳,分外美丽。在景色如画、桃李芬芳的内蒙古农大校园,人们还能看到已是满头华发、九十多岁的林维申老教授。他虽已步履蹒跚,但仍顽强地踽踽前行。据林教授的儿子、曾担任内蒙古科协副主席的林川令介绍,父亲虽已大脑失忆,但仍喃喃不忘蔬菜事业……
林维申,著名园艺教育家,蔬菜专家。1958年后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为内蒙古蔬菜事业和中国园艺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园艺学会理事长、全国蔬菜工厂化育苗开发协会理事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光荣称号。
内蒙古蔬菜事业的奠基人
林维申先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的创始人、内蒙古蔬菜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中国著名蔬菜专家和全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先行者。1958年,林维申由国家高教部调到内蒙古农牧学院筹建园艺专业。当时的内蒙古只有白菜、萝卜等少量蔬菜,他带来了数百种蔬菜种子及其种植技术,填补了内蒙古多种蔬菜的空白。他还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各种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以及标本苗圃、实验室和研究室,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为后来园艺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改善教学条件和设施,他四处奔波要钱、借钱、甚至贷款,终于建成了蔬菜教学科研基地,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他依据内蒙古自然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当地人民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编写了《蔬菜栽培学讲义》,系统全面地讲解近百种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应栽培技术,是我国最早的大学蔬菜专业教材之一。
林维申曾经对他儿子说:“教学、科研等工作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这是我坚持一生的原则和方法。”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总是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温室倾角是影响单屋面温室光温性能的限制因素,它应随地区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如何掌握却很难。林维申对单屋面温室利用太阳能的倾角进行了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合理利用太阳能的倾角公式。此技术当年被列为农业部农村实用专利的国家推广项目,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他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蔬菜栽培密度的计算公式,公式被后来者视为业内少有的几个“金科玉律”之一。
他先后培养学生35届,其中专业学生千余人,遍布内蒙古各盟市,他们中的多位已成为自治区盟市、旗县的党政领导和技术骨干。
拥军爱国 享誉国际
除了教学和科研,林维申每年都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内蒙古各盟市旗县、部队、厂矿企业搞调研,或者办蔬菜专题培训班,开展现场教学和实地巡回指导,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农牧民、地方政府、部队、企业等基层生产单位,解决了许多难点和重大问题,深受欢迎。
内蒙古有着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八十年代之前,由于生产、运输等困难,守卫在边防的官兵们因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不少人患皮炎、掉头发等多种疾病,甚至有的战士因夜盲症直接影响到夜间执勤和巡逻。林维申在接到部队要求后,下定决心为子弟兵排忧解难。
通过调研,他提出需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多建塑料大棚,二是抓好秋季陆地大白菜。于是,他顶风冒雪,行程十余万公里,足迹踏遍北疆的茫茫草原、浩瀚戈壁、山谷莽林,深入边防连队、哨所,在气候极其恶劣的荒原上,建起了一座座塑料温室,开辟出一块块露天菜地,就地培训出一批批会种菜的战士……
他一干就是十三年。在此其间,他连春节都很少回家,一直为祖国北疆漫长边防线上官兵吃菜难题而呕心沥血。
他先后协助内蒙古军区举办了30多期蔬菜种植培训班,编写了8万多字的边防部队种植蔬菜教材,为部队培训种菜骨干1000多人。
1988年至1995年,应前苏联科研机构邀请,林维申教授一行前往苏联远东高寒地区帮助进行蔬菜种植。他引入了自己研究的单屋面高性能温室和塑料大棚,种植黄瓜、番茄等蔬菜,三个月后便开始采收黄瓜,半年后便采收番茄。他生产的蔬菜独占了赤塔等远东地区的广大市场,当时的苏联真理报、莫斯科电台及电视台多次对此进行了报道。
此后,他的中国蔬菜品种和技术也引起了欧洲各国极大兴趣,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派记者专程采访,为我国赢得了声誉,也震惊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