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
中医药“十三五”:确定建立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平台
□ 本报记者 罗朝淑

    由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主办、北京玖博国际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北京京沪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于8月1日至2日在京召开。本次大会以“中医药信息化与全民健康”为主题,紧紧围绕“互联网+中医药”这条主线,设立了中医医院信息化、中医药教育信息化、大健康信息化、社区中医药信息化、中医医疗互联网咨询、中医药政策与管理等九个主题论坛,从不同维度探讨互联网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中医药信息化是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都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今年又启动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工作,确定“十三五”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推动中医药政务协同系统、中医药服务项目监管系统;实现省、市(地)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20%的三级中医院、30%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和50%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中医药高等院校接入云平台,实现重要的各门类的中医药业务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以及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的基本建设。

    近年来,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方面,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仅2014年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经费投入达到43.6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55%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64.40%的中医医院建立了门(急)诊医生工作站。此外,科研医疗一体化信息系统为大数据集成分析提供了支撑。为了传承挖掘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临床经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力推进重点病种研究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传承。广东省中医院等74所中医医院建立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信息系统, 132所中医医院建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136所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特色治疗管理系统。

    王国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智慧医疗的快速应用推广,对我国中医医疗模式和医疗组织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发展,也需要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而医学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的利用、开发和整理,可以颠覆以往很多研究结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大数据时代,包含大数据处理系统、新型知识服务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的大数据服务平台等相应的技术手段日渐成熟。为了获取新一轮医疗上的竞争优势,信息化将成为最重要的动力和武器。

    针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王国强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做好中医药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借助信息化技术,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提高中医药的防治水平。

    二是推动区域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设国家、区域级的中医药数据中心,构建二级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电子健康档案和中医电子病历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协同共享。推动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的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中医电子病历的实时动态更新,提高数据质量。

    三是大力发展智慧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鼓励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云医院、云支付、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可穿戴诊疗监测、智能化诊疗服务、疗效跟踪反馈等的研究与建设应用,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展远程智慧医疗平台研究和试点,实现中医远程会诊、双向转诊、预约挂号、远程培训等功能,为民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

    四是建立中医药大数据系统。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进全国中医药信息化布局,统筹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的信息化建设。依托现在资源,搭建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平台。

    五是推进大健康信息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汇集古今中医药文献、临床数据库,研究开发面向临床专业人员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目标的临床决策辅助人机互动系统,研究开发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医药疾病诊治、养生保健等知识库、知识图谱,通过建立微门户、微博群、微信等移动平台,主动推送中医药预防保健和养生知识,逐步形成个性化、智能化健康决策支持服务能力,促进提升民众健康素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