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动派
“这就是我研发的‘高空喷淋降尘系统’。”被称为“治霾小子”的李恒,指着吊臂对记者说。负责凯德广场施工的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李恒研发的这个设备,不仅是个‘治霾神器’,能较好地降低工地的扬尘和温度,改善工地的施工环境,而且解决了大面积混凝土的养护难题。”
武汉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评审时认为:该技术成果属国内首创,在风速低于二级的情况下,可使工地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降低84%,温度降低3—5摄氏度,养护混凝土的效果比人工做的好。5月,武汉市市长万勇听取李恒关于“治霾神器”的汇报后,动情地说:“我给你们的产品做推销员。”
“上市一年半,全国已有200多个工地使用,近一年销售额接近500万。”面对全国各地不断“飞来”的订单,26岁的李恒提高声音强调:“赚钱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治理环境,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工地实验室”里萌出“金点子”
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李恒,大学三年级学习《机械原理》《流体力学》等专业课时,想到家门口工地上飞扬的尘土和城市日益严重的雾霾,萌发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工地降尘装置”的想法。
他到工地考察发现,使用洒水车降尘效果不佳;在武汉市气象局咨询“高射炮”降尘原理时,得知“成本高,降尘效果受天气限制”。通过大量调研分析,李恒逐渐有了自己的研发思路,“从高空降尘,覆盖面大,效果最好”。尽管“没人做过类似装置”,但他还是决定“大胆行动”,一边进入一家设计院学习建筑设计和给排水等技术,一边把工地当实验室,没事就在工地上跟工人们“软磨硬泡”地请教,渐渐有了在吊车的塔臂上安装降尘装置的“点子”。
说干就干,他借来一处闲置的厂房,买了几箱方便面,埋头做起实验。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他就回到母校武科大请教。“资环学院的向晓东教授不仅帮忙解决了水过滤等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产品认证所需的各种检测数据。”经过半年多的实验,李恒不仅破解了20多个技术难题,研发了“治霾神器”——“高空喷淋降尘系统”,还申报了国家专利。2013年4月产品终于可以运用于市场了。
2012年暑假,他到美国叔叔家“体验”生活。两个月中他四处游学,脚上的白色旅游鞋光洁如新。然而到了武汉,从飞机场回到汉口的家中,鞋子竟然变成了难看的“大花脸”。这促使他下了在国内创业的决心——“我要利用自己研发的环保产品,为中国的环境治理做一点事,让中国的环境变好。”
得知儿子的“雄心壮志”,开明的父母不仅没有阻拦,反而资助他5万元启动资金。2012年10月,李恒注册创办了武汉毳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艰难“试水”市场精益求精
“产品推销吃够了苦头。”李恒说,“一开始跑了20多家施工单位,才说服一家愿意试用。”
幸运的是,试用时恰巧被巡察工地的硚口区建筑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看到,他认为该产品应用在建筑工地文明施工中具有示范效应,于是就召集了上百家建筑单位代表进行现场观摩学习。此后武汉市城建委的领导也主动找到他,了解产品后对他说:“你为武汉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现场会开了,产品也受到认可了,没想到进入工地还是困难重重。每个施工单位都说“产品好”,但是真正签合同,却常常一拖再拖,有时候要跟对方谈上十几次……虽然推广艰难,但李恒却从未想过把专利卖掉。
就这样,第一代产品艰难地进入了6家工地。不料,投入使用后却先后出现了同样的故障——水流不畅。原来,为了节能,降尘设备通常采用的是地下水,但由于泥沙多,常常造成雾化喷嘴堵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恒买来五六十种喷头,一个一个地试用,终于找到了一款过滤效果较好的,并联系了其生产厂家进一步改进设计。“全部免费更换,赔本也要保住好口碑。”李恒马不停蹄地现场维修,“贴了一万多元,彻底解决了问题,后来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故障。”
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有的工地因操作不当,造成技术故障;还有的因为加工方制作的原因,引起设备问题等,但李恒坚持,“只要出问题,我们立即解决”。
到工地找项目经理谈合作,在施工现场指导安装,定期检查检修设备,李恒跑起来不分昼夜。工地灰尘大,危险系数高,他经常空着肚子,站着守到夜里11点半,回家后满脸满嘴的灰,一年穿坏了5双鞋,几乎天天失眠……这些都是他创业生活的真实写照。
根据工地的需要,他还不断改进产品,从精密控制到产品外观。“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在是第四代产品了。”李恒自豪地说。
借力各方支持“神器”显威
2014年2月,武汉市政府印发1号文件《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筑工地要安装雾化喷淋降尘设施。李恒拿着文件一个月跑了40多家施工单位,签了15家。产品在业内口口相传,渐渐“火”了起来。
李恒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一条消息,“5月12日,武汉首次发布大气污染物清单,扬尘占54%。”他说:“我相信,随着政府引导力度的加大,施工单位环保意识的增强,‘治霾神器’终有一天能用在武汉,甚至全国的每个工地上。”
公司的技术骨干24岁的王振,去年4月辞去大型国企的工作,跟着李恒干,负责推广安装和维护检修,已跑遍北京、河北、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谈起这一年的工作,他开心地说:“公司里都是年轻人,大家都很喜欢这份事业。”
“感谢学校浓郁的创业氛围和实实在在的帮助,感谢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李恒说,虽然他已经毕业,但遇到困难时学校毕办的老师仍旧帮他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各级政府也给予他很多支持,省市区拨给他的创业资金已有10多万元。如今,在各方的支持下,这个酝酿孵化于学校的“治霾神器”,已经在包括母校在内的诸多工地上“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