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4日 星期五
中原文化“不了情”:新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 本报记者 乔 地 通讯员 杨银鹏 申鸿皓

    身价超亿元的马守海,将深圳的企业搬回社旗老家;年逾古稀的退休教师范书勤在霸王山开荒造林;社旗人自发成立的孤儿救助协会,4年筹集善款850多万元,救助孤儿和贫困学生1430多人次;社旗人自掏腰包建成的文化周庄,成为乡愁的归属……

    在河南省社旗县,这些人被尊称为“乡贤”。

    “乡贤,故乡的贤达,就是故乡有德行、有才能的名人。”县委书记余广东说,他们作为一种反哺桑梓、团结凝聚、集体向上的力量,正在用实际行动推动着美丽乡村建设。”

    回乡促就业

    “互联网上接订单,物流公司帮运输,快捷高效!”每天一早,霸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守海会带领工人将耳机、充电器码满货车,在社旗县产业集聚区整装待发。持续不断的订单,让马守海心踏实。

    马守海不仅自己投资1.6亿元在社旗县产业集聚区创办了霸声电子科技“园中园”项目,还吸引深圳、温州、潮州、成都等地生产投影仪、音乐播放器、太阳能充电器、耳机耳塞、塑料外壳、五金冲压等10多家电子类企业入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这样的“回归乡贤”在社旗还有很多:单森林从香港归来兴建森霸光电和英宝电子;曹相春从洛阳归来成立宛东药业;还有翁兴悌的贯龙机械、李会的昊德实业,卢福堂的民兴茧丝绸等,回归乡贤创办项目130多个,带动3万余人就业。

    化泥更护田

    “同样是土地,同样施肥浇水,咱的产出为啥不如人家。”常年在外做钢材生意的戚秋阳不信这个邪。

    4年前的一趟东北之行,他认定了农田里面有黄金。卖掉城市的房产,他回唐装乡创办了盛康家庭农场,目前有包括农用飞机、全自动进口拖拉机、大型烘干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50多台,流转、托管土地7000多亩,从研发、耕种、病虫害统防统治,到收获、销售的整体产业链条,全部纳入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他还探索出农校合作、农企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的管理新模式,并与中储粮和赊店老酒两个公司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

    盛康农场的发展壮大,让农民就地转化为“土地流转有租金、农场打工有工资”的“双薪型”产业工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戚秋阳还给村里90多位60岁以上老人发放过年费。

    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下洼镇73岁的退休教师范书勤则把余热全部倾注在了家门口的霸王山上。“满山都是树的山才叫青山,我要把荒山变成花果山。”2010年,他承包了霸王山的一个山头,开始了生态育山路。

    5年间,范书勤先后投资140余万元,修建了3公里的盘山便道、3座小型梯级拦水坝、3眼百米深井,在800多亩山腰梯田种植了2万多株核桃树、油桐和柿树,播种了200多亩裕丹参。他还在林下养了3000多只鹅,实现了种养之间的生态循环。去年霸王山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目前,社旗县由这些乡贤创办或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6家、家庭农场68家,专业大户850户、龙头企业45家。

    爱心结文化情

    “如果没有单总和赊店老酒的爱心资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大冯营镇杨庄村的俊俏姑娘杨清瑞,说起自己的上大学经历,父母双残的她,去年接到录取通知书,赊店老酒董事长单森林资助1.1万元让她得以入学。社旗县孤儿救助协会,会员100多人,捐资者超千人,兴建一所村级希望小学,救助孤儿和贫困学生1430多人次。

    大冯营镇周庄村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家周同宾的故居地。2011年起,退休教师陈福广、周秀兰夫妇利用自家老宅建成了兰风茶座、兰馨书院、同宾书屋、二十四孝文化墙、老年活动室、文体广场和农耕文化展馆等文化娱乐场所。村里的老人你拿出老宅,他种几棵树,还有人送来了一盘石磨、抱来几本书……就这样建成了周庄文化大院。

    村民们农闲时来到这里或读书看报,或饮茶对弈,或跳舞健身。近两年,他们还发起举办了两届周庄农民文化节,除了传统的民俗表演,还加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古诗词朗诵、太极拳表演、论坛笔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