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东北“欠账”,咋个弥补?
——创新型产业集群代表眼中的振兴大计
本报记者 韩义雷

   “你们可不能打蔫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个月前在“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的话,大连高新区科技局产业处处长朱扬军记忆尤新。

    今年一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增速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放缓势头,不仅低于全国增速,还滑出了经济合理区间的底线。

    “包袱沉重,思想落后,体制僵化。老工业基地再次振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创新、就是改革。”7月10日,吉林通化,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召开的东北创新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朱扬军告诉记者,“在经济新常态之下,重振东北经济,必须及时补上欠账”。

    “IT+”不能空谈:靠改革增动力

    “能坐在一块、谈到一块,但事办不成,对企业发展没用。”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翟立新看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定要有一个利益的共同点,有一个协同机制。”

    在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翟立新说,“这就要强化改革”。

    拼投资、拼能源、拼土地,从2003年到2012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不过,当经济进入“新常态”,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集中显现。

    “思想观念落后,不敢想,不敢为,计划经济的旧观念根深蒂固;体制落后,微观经济干预过深,审批环节过多,造成企业发展成本太高,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结构性落后,东北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能源结构都欠优。”朱扬军说,“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基础工业基地。传统生产和管理,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异大。而这恰好是大连高新区软件产业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过,老牌制造企业以国企居多。实施‘IT+’,前提是人家允许你进入。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谈。”朱扬军认为,“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必须靠改革增动力,推进国企国资改革。”

    做“高铁”不做“普快”:不创新就没出路

    “人家都高铁了,你还是普快,那肯定不行。”翟立新认为,“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区域及至一个国家来讲,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对于东北目前的“寒冬现象”,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撰文分析,主要原因是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高、第三创新能力较弱等。 

    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部火炬中心产业集群发展处处长张峰海透露,“把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作为抓手,我们已在全国遴选出32个试点,并有39个正在培育”。

    不过,张峰海也坦言,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创新型产业集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部分地区和国家高新区,依然沉静在依靠土地优惠、税收减免、项目补贴和政府资助等传统的产业发展理念上,没能发挥集群效应;主导产业模糊,优质资源不足,整体规模不大”。

    这些观点得到了长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石威证实,“集群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还需加强”。

    为了强化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石威说,“未来将联合东三省其他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共同搭建协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升东三省汽车电子行业整体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按规律办事不能“拉郎配”:政府引导优化生态环境

    “别人不需要,硬塞给人家,拉郎配没必要。”黑龙江科技厅园区管理处处长李力说,“真正的产业配套,科技创新支撑,应该是缺哪块补哪块”。

    强调按规律办事,李力认为,各地应尽快明确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主体,“建议以园区或者地方政府为主体,这样能够整合集群发展所需的要素,比如引进人才,引进企业,构建土地、综合规划等。这些科技厅是很难做到的”。

    “抢资源、拼价格、圈土地”,张峰海认为,各地存在同质化竞争,“要改变这些,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张峰海看来,各地要梳理资源,遴选主导产业,形成集群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敢于舍取,去形式化、空心化,“科学规划,实施集群品牌战略;强化协同,探索集群模式创新;完善服务,加速产业源头培育”。

    “东北地区共同探索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机制,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再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翟立新说,“火炬中心将会同东北三省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律与模式研究,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