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
突围,做世界级医疗设备企业
——访联影联席总裁张强
金婉霞 本报记者 王 春

    世界首台96环超清高速光导PET-CT、业界首台动态多极3.0T磁共振系统、业界首台双模态128层CT……一架架纯白色大机器傲然挺立。正是这些高端医疗器械,一改以往我国该领域全进口的尴尬局面,迫使外资品牌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联影有个愿景,做世界级的中国医疗设备公司。”联影联席总裁张强说。而这个理念早已成为共识。联影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敏则多次对团队表示:“企业必须摒弃卑微的求胜心理和以短期利益为导向的战略短视。目前外资品牌占了90%的市场份额,联影不搞价格竞争,紧盯这90%的市场份额,以创新和服务来获取更多的市场认可。”

    用心缔造,精心经营,联影正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

    “为什么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总是被外资垄断,不能突围?”张强说,“过去有些企业只求有,不求精,导致国产医疗设备的口碑越来越差。”

    磁体是核磁共振等高端诊疗设备的“心脏”,也是国内制造业过去难以攻克的险关。自2007年世界首台3.0TMR设备推向市场以来,全球范围内只有3家跨国公司拥有“制造秘籍”。内外差距再度拉开,国内几乎无人再敢挑战。

    张强将磁体研发比作“创新迷宫”:磁体研发中,一次励磁失败意味着上百万元资金的蒸发;有时又容易被短期利益诱惑所致,功利性地偏离了应有的创新轨道。

    中国高端医疗行业,必须拿得出“变革性”的创新。在拿来主义与自主研发之间,联影毅然选择了后者。

    联影的研发过程不以短期利益为导向,不带功利性,3万小时只专注于一个技术要点进行深度挖掘。

    这份执着换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由联影自主研发设计的国内首台3.0T超导磁体成功完成关键的励磁测试。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正式进军国际高端医学影像的核心竞争领域。截至目前,联影提交的专利申请已逾千项,其中高技术类近800项。

    “技术都是靠人才创造出来的。人才是联影的核心资产,创新则是联影的核心战略。”张强说,联影有近2000名员工,其中近60%为研发人员。

    让他最骄傲的,还是这一个个可爱的联影人,“现在的联影是一批最优秀、最有战斗力的人聚集在一起”。

    谱仪是核磁共振系统中的重要核心部件,相当于人的大脑,其技术水准决定了一台磁共振设备的性能档次,世界范围内拥有此项技术的企业不超过3家。联影选择的道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2012年5月18日深夜,这个日子对联影是里程碑的见证。23:25,略呈椭圆形的白色图像终于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23:55,像素更高,图形更接近水模的正圆;00:12,信噪比更好,成像范围更广。“这说明我们研发方向对了。”电话里,这位负责人难掩兴奋,“这说明我们从概念设计到硬件、软件和逻辑架构是对的,射频、梯度、采集的软件和逻辑时序也是对的!”张强放下了电话,百感交集。在经历无数个黑夜之后,终于看到了曙光。

    时隔不到两个月,双采集板图像采集成功。“这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把想法从概念做成实体的过程,让我们很兴奋,并不断激励着我们。”负责谱仪核心控制开发的一名工程师回忆。

    “他人眼中的奇迹,经历过才知道,不过是坚持到了该出成果的时候”。这句感叹,如今已被引为联影金句,每一位联影人对此感同身受。

    创新,不但在核心,也在细节。一般按键,没过几年就已“字迹模糊”,联影在业内首次引入IML工艺技术,按键白瓷质感且经久耐磨;磁共振设备的插头全部镀金,以保证插头能够胜任设备高达12万次的插拔;联影大胆倡导跨界创新,引入消费电子领域的先进技术,为两款医疗设备配备了超大尺寸的“智感”触摸屏,集成了从患者登记、图像采集、浏览打印与图像确认等临床医疗工作,让医生一屏在手,操作不愁。

    对细节的严控,对用户体验的追求,让联影连摘国际桂冠。四项iF设计大奖,三项“红点”设计大奖……联影已成为中国首家,亦是唯一一家全线产品均在工业设计领域获国际认可的中国公司。国际垄断巨头们高度警惕和重视,开始与联影对标,重新进行战略升级。

    这支核磁共振技术团队的“领头羊”张强,看着远方,信心满满。2014年,联影在销售元年即收获近10亿订单,全线产品在全国装机数量已逾数百台。

    这,只是开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