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个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投档录取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考生可通过教育考试院查询录取结果。考生填报的志愿能否实现将逐渐揭晓。
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高考填报志愿政策不尽相同。那么,这种关系到千万学子前途命运的政策是如何设计的?这样的决策是否合理?记者为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填报志愿,考前还是考后
“为什么只有上海是在考前填志愿呢?感觉好坑,多么不幸……”在网络上,对上海高考前填报志愿的吐槽并不鲜见。
而北京自今年起,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从考前填报调整为考后知分填报,并调整本科志愿设置。2015年,我国高考前填报志愿的地区只有上海。
考前或考后填志愿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总体来看,高考前后填报志愿各有利弊,并不是说考前填一定不好。”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考前填志愿较大程度上根据考生平时的表现,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少考生的高考分数与平时考试有偏差,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但另一方面,考前填志愿能够更大程度地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考后填志愿未必完美:“考前填志愿,学生可以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考后填志愿主要看分数了,这个志愿不一定是考生真正喜爱的。”
在熊丙奇看来,这两种填志愿的方式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考生无法获悉高校的录取情况,而高校的录取历年是有波动的,有大小年之说,分数线变化比较大。有的学校某一年招生人数多,有的地区家长和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填报,这些都会导致录取发生变化。”
以教育大省江苏为例,在2005年之前,江苏省实行的是传统志愿而非平行志愿。传统志愿是一种“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做法。投档时先将考生按院校志愿分开,再将填报同一院校志愿的考生按照分数高低排队投档。而“平行志愿”则是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实行传统志愿时,不少考生不愿意去外地,而更愿意留在本省,很多外地院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很低,甚至录取不满学生。如果录取不满的话,征求补填志愿,或者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减少原本招生人数,甚者降分录取。
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经过一年的复读后,江苏的理科考生徐同学2015年的高考分数是311分,这个分数比该省的理科本科二批线高1分。这样一个尴尬的分数让全家深处煎熬纠结之中。
徐同学的境遇绝非孤例。事实上,每年的填志愿都会让绝大部分家长和考生焦虑。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熊丙奇认为,与之前的传统志愿相比,平行志愿是有进步的。一个考生填报传统志愿,假如第一志愿填报不好,那么后面的志愿则面目全非。而平行志愿对于报考院校来讲都算是第一志愿,是根据分数由高到低录取。但是平行志愿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更重视分数,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好的学校分数高,差的学校分数低。在平行志愿之下,好学校差学校排座次是非常明显的。
熊丙奇指出,只有打破目前的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实行基于全国统一测试基础之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才能破解这一问题。这种多元评价体系,也能引导中学进行多元、个性教育,不再只关注高考分数,而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培养。
储朝晖认为,目前,依据单一的分数很难做到科学。我们应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专业评价,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储朝晖比较看好建立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学生把自己的信息提供给信息库,学校根据信息库选择学生,学生再在被录取的学校中自己选择。“应该完善和尽可能增加学校和考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 储朝晖说。
(科技日报北京7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