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
“含着金钥匙出生”也需“自我造血”
□ 谢开飞

    不久前,在榕闭幕的第十三届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首次引入了总冠名商。此前,深圳、北京等地也为科技会展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如深圳高交会通过场地、广告等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增加服务收入、降低运营成本;北京科博会积极通过招展招商、展馆运营等手段,推动展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科技会展业,常常是由政府部门从头到尾一手包办、全额买单,依靠政府的投资、信誉、行政力量的支持。然而,这种运作方式由于没能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让一场场精心准备的“科技大餐”,并没有最大限度发挥“注意力经济”作用,却陷入了花费巨大却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

    去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释放创新红利。

    如何让市场唱“主角”?其中关键的一环是,突出产业问题和企业需求导向,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成果决策主体、应用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而政府则应成为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发展环境的主体,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建立符合国情、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科技服务主体活力。

    从此次福建省“6·18”的实践来看,首个总冠名企业——新美集团通过携手主办方开展“开飞机种菜”、“航天育种”蔬菜、“家庭小菜园”式有机蔬菜等一系列高端营销,正是意图通过“产业创新”示范,形成“创新集群”效应,实现主办方、冠名商、市民多方共赢。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市场“无形之手”。如此看来,各类科技展会只有逐步形成政府引导、资源主导的办展机制,把市场化和专业性作为利益搅动的“鲶鱼”,实现主办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三赢”,形成展会的自身品牌,才能实现“自我造血”,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