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孔彬是防空兵学院学员。2011年,从国外硕士留学归来,他毅然参军入伍。2014年8月,作为一名大学生士兵提干学员,他进入防空兵学院学习。
一听说采访潘孔彬,没等主人公说话,同班的战友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他们都记得,开学第一天熄灯后,当其他学员还都沉浸在新学期的兴奋时,潘孔彬就一个人去了学习室加班。入学两个月,队干部和班里的学员除了对他爱学习的习惯和爱较真的性格了解之外,其他知悉的并不多。
“这小子又雪藏了自己……”直到国庆节,和潘孔彬在同一部队的毕业学员回队探望队干部时,才“暴露”了他的身份。原来,潘孔彬不仅获得过广州军区“理论学习之星”、广州军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年度新闻人物”,还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入伍两年连续两次荣立三等功……“就像当初选择参军入伍一样,我不愿别人是因为这些光环才认可我,我只想踏实地去接续自己的梦想”。说起低调的原因,他显得略有腼腆。
从海归硕士到导弹精兵,从部队锤炼到军校培训,潘孔彬的军旅生涯伴着强军梦一路走来。“青年一代有担当、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主席对青年的深情嘱托言犹在耳,正是这份殷切的期望,激励着潘孔彬不断砥砺前行。
“部队教给你怎么做,但是院校更多要求你明白为什么”,说起刚入学一次课堂上的尴尬,他还记忆犹新。一次,某型导弹基础操作课上,因潘孔彬在原部队接受过该型装备的训练,教员让他上台为大家进行讲解示范。他快速熟练的演示博得一片喝彩。然而,此时台下一名学员对于操作顺序的一点质疑让他不知所措。当兵时,自己大多关注是怎么去做,对这些原理性的问题也是一知半解。无奈,他红着脸回到了座位。
这才仅仅是个开始,困难好像有意要刁难他一样,一个个接踵而来。装备操作由岗位向系统拓展,战术训练必须明确分队整体行动,指挥程序和部队的有所不同,接触的武器系统不止一个类型……不服输的他告诉自己,从士兵向一名指挥员转变,他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敢于直面劣势,勇于奋起直追,他让自己的优势更加凸显。2014年12月,全军首套某新型车载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列装防空兵学院,教学训练中有许多空白都需要进一步探索规范。在通信系统的使用中,潘孔彬借鉴部队训练经验,为教员提出的“行军机动过程保持开机”“备份通信参数”“严格通信设备加电顺序”等合理建议,被编写进该型武器系统的操作规程。
因为这样的努力,潘孔彬有时还会做出一些让战友无法理解的事情来。“真不知道他是哪来那么大的精力”,他的舍友讲述道,“作为模拟连连长,平日的行政工作和学习任务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他最近还非要申请当战术课的课代表。”坐在一旁的潘孔彬此时却憨憨一笑,轻轻抚摸着手中那本厚厚的笔记解释道:“这不‘近水楼台先得月’,当课代表不更方便请教教员嘛。”
“模拟连长和课代表这两个关键岗位,干好一个已经很不容易,能一肩挑起来像他一样出色的还真不多见。”就在该院刚刚结束的毕业学员实弹综合演练中,从物资器材准备到人员分工安排,从定下决心到指挥战斗行动,从制定行动方案到临机处置问题,他在整个环节中不慌不乱、无一疏漏,出众的表现得到了教员们一致好评。
赞扬纷至沓来,演练结束复盘总结中,他却勉强给自己打了个及格。“对照习主席提出的‘四有’军人标准,作为一个指挥员,自己还仅仅只是做到了‘形似’。看待问题站位不够高、思考事情不够全、管理教育方法待改进……要想解决这些‘神似’的问题,自己还要朝着梦想不断突击。”。
心随远方,即将重回基层部队由士兵到带兵的他,身份变了,但他给了自己更多的自信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