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闻进行到底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威胁着百姓的食品安全。
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
从查处情况看,这些走私冻肉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那么,这些冻肉究竟是从哪来的?又是如何逃过层层监管,窜上百姓餐桌呢?
——新闻缘起——
来源不明冻肉分销各地
6月,长沙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冻品案,打掉以黎某、钟某等分别为首的2个涉嫌走私冻品团伙,查扣涉嫌走私冻牛肉、冻鸭脖、冻鸡爪等约800吨,价值约1000万元。“太臭了,整整一车厢,打开门差点吐了。”长沙海关缉私局警员张涛(化名)说。
当天在长沙共发现了3个用来存放这些走私冻品的冷库,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冷库中堆放了大量包装上写着外文的来源不明的冻品。黎某走私的冻品即存放在其中的两个冷库中,通过长沙市红星冷库的门面分销到湖南省内14个市州和全国各地。据调查,黎某和家人近一年至少走私了数百吨猪脚和鸡爪等进入湖南,再通过红星冷库的门面分销到全国各地。
占地面积180亩的红星冷库是湖南最大的冻品批发市场,也是湖南省主要冻品集散地。据长沙海关保守统计,红星冷库每年吞吐量80万吨冻品中,约1/3是来源不明的境外冻品。
冷冻技术的发明,本是为了保证食物的新鲜。然而,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
——核心关注——
冻肉、鲜肉外观口感很难区别
专家说,多年的冻肉品质上比鲜肉会差,但只要冷冻过程中没有发生解冻现象,从外观和口感上很难区别。但是走私肉运输条件恶劣,不断解冻等过程中容易滋生各种细菌,甚至是开始腐烂又重新冷冻,其卫生安全和食品质量不堪想象。
这些来历不明的肉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大排档、餐馆,甚至是正规超市。随着生鲜电商的风生水起,一些网络平台也成为其潜在销售渠道。通过酱油腌制、辣椒调味后,这些肉品有的被制作成袋装熟食,有的演变成餐桌上的“佳肴”,消费者吃起来很难分辨。
很多人喜欢吃的“泡椒凤爪”,是走私冻品的“重灾区”。业内人士指出,某些“色香味俱全”的鸡爪甚至有几十岁“高龄”,可能是来自异国他乡,不法分子用过氧化氢等漂白剂浸泡,让鸡爪显得胖乎乎、白嫩嫩,“卖相”特别好。
长沙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波说,走私的冻肉都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肉品,如果进食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细菌、病毒的冻肉,或会危及生命。
那肉类一般允许冷藏多久呢?根据原商业部制定的《冷库管理规范(试行)》的规定:肉类在零下18℃条件下,保质储存期为10—12个月。但由于对肉类的处理方式和冷冻条件的不同,冷冻肉的保质储存期有很大区别。营养师的建议是,无论口感和营养,鲜肉冷冻最好别超过1个月,最大限度是3个月。
“僵尸肉”源自战备肉和黑心肉
有人可能要问这些“僵尸肉”冷冻那么久,不更耗电费更花钱吗?其实它们大多是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质”被长年冷冻保存的。为了战略储备和稳定价格的需要,国家其实也会主动将大量肉类冷冻储存。按2007年《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规定,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冻牛、羊肉原则上不轮换,每轮储存8个月左右。
在历史上,“僵尸肉”第一次作为丑闻主角出现,是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期间。这些战备肉由于腐败变质或使用了过量的化学用品,导致大量士兵患上痢疾和食物中毒。这一事件被称为“美军牛肉丑闻”,引发国会调查,但最终不了了之。不过它揭露的食品工业乱象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最终在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肉类卫生检查法案》和《纯净食品药品法案》。
但“僵尸肉”的幽灵并未从战备肉这一类属当中彻底淡出。2010年1月,俄罗斯破获一起肉制品走私案,一些年龄超过30年的冷冻“战备肉”从美国、巴西、比利时、加拿大和阿根廷经乌克兰境内走私进入俄境。
“僵尸肉”的来源除了因战略储备而严重过期外,还有一些商家昧着良心将过期的肉制品卖给消费者。近现代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德国。2006年,一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与奥地利边境地区的公司使用伪造保质时间标签,将过期肉制品解冻、腌制,然后再次冷冻出售,有些甚至已经过了保质期4年之久。除了德国,美国、瑞典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专家建言——
屡禁不绝更要加强源头管控
6月11日,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张高丽、汪洋都分别对食品安全作重要批示,其中提到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利用食品追溯体系能不能揪出“僵尸肉”呢?
事实上,市场上早已有带有追溯码的食品,号称出问题能查找到源头。可调查发现,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有的食品张冠李戴,乱贴溯源码;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更有甚者,有企业提供溯源码的定制服务,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每个0.02元—0.08元,产地等追溯信息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这意味着,作为食品“身份证”的追溯码未必能识别食品的真实身份,至于“僵尸肉”的身份,更是一片空白。
专家指出,要有效打击走私冻品的行为,必须加强走私冻品的源头管控,在走私猖獗的边境地区设置严密的监控网络,堵住冻品走私入境的渠道。否则冻品一旦流入内地,被运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后打击难度更大。
打击走私冻品需要靠海关、公安、工商、检验检疫等多个职能部门进行配合。目前,各省份都成立了打击走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海关、公安、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十几个部门,看似参与度很高,但有时常常是“谁都参与、谁都不管”。
“冻品走私网络覆盖全国,打击冻品走私应该加强多省合作,特别是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主战场’应该联合打击,实现源头打击,从根源上解决冻品走私贩私问题,切实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维护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杨波表示。
■相关链接
检验检疫人员如何为消费者严把舌尖上的安全
“僵尸肉”的出现无疑让进口冷冻肉的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么进口冷冻肉是如何经过检验检疫关口的?
在天津检验检疫局的冷链查验库,伴随一个冷链集装箱进入查验口,检验检疫人员先对集装箱进行检查,执法人员说:“首先要从各角度查看集装箱是否清洁卫生,集装箱号是否与卫生证书相符,装载冷冻肉的运输设备是不容忽视的。各项指标无异常后,才开始对集装箱内的冷冻肉进行检查。”随后,检查人员一边通过无线网络终端进行现场记录、比对,一边仔细查看一盒盒包装好的冷冻肉。检查人员说:“对运输设备查验后,就开始对货物进行检查,主要查看包装、标识,与其各种资质、证书进行核对,并对货物进行感观和规格的查验。然后,还要进行实验室送检,对其理化指标进行检验。”在另一查验口,检查人员一边仔细查看货物外包装标识,一边说:“这一环节需要仔细查看标识标注的品名、原产国、生产日期、有效期、冷藏温度、生产商、目的地、批号等多项内容,看是否与其资质、证书等相符。所有的进口货物都要批批查验。”进口冻肉就是这样经过一道道安检,才从各口岸进入国内市场,走上百姓餐桌。查验中一旦发现问题货物,将根据实际情况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处理。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