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赏准 |
本报驻韩国记者 薛 严
熟悉韩剧的中国人对《我的名字是金三顺》(2005年)和《面包王金卓求》(2010年)这两部剧一定不会陌生。这两部在韩国创下高收视率的电视剧都以面包店为故事背景,而这两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的原型都与韩国食品业巨头SPC集团旗下的烘焙品牌“巴黎贝甜”有关。在SPC集团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集团的经营理念是“通往幸福最好的路(The best way to happiness)”,集团旗下所有品牌销售中使用的积分叫“幸福积分”,走在韩国大街小巷的集团供货车上的宣传语也是“传递幸福”。为了了解这样一家用食物的香味表达幸福感受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理解,记者采访了SPC集团上海法人代表文赏准。
文赏准说,SPC集团的事业起步于1945年创立的赏美堂。通过不断地收购、整合,2004年SPC集团正式成立。2013年,集团销售额突破4兆韩元(约合233亿人民币)。目前,集团旗下包括烘焙、咖啡店、打糕店、冰淇淋、红酒等多个业种。
SPC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正式考虑进军海外市场,在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其他准备工作之后,于2004年将旗下“巴黎贝甜”品牌引入中国市场,继而进入美国、越南、新加坡和法国,目前在海外共有180余个“巴黎贝甜”海外卖场。
“巴黎贝甜”在中国的分布最开始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并于2012年突破了100家门店。目前,除北京、上海外,“巴黎贝甜”还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进入了南京和大连。今后,SPC集团在中国的业务还将把连锁经营等多种形式扩大到东北三省、华西和华南地区。
文赏准介绍说,2004年,“巴黎贝甜”一号店在上海开业。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可以说给当地的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感受。因为当时上海普通市民对于面包店的概念是一个小的店面,其主营业务是卖面包,而“巴黎贝甜”提供的是一个代表新的消费趋势的文化空间,在这里,你可以享用刚出炉的面包,这里的环境像咖啡厅一样优雅。和传统的烘焙店不同的地方是,“巴黎贝甜”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现做现卖的。这种现做现卖的经营方式对于消费者十分有吸引力。同时,“巴黎贝甜”背后有着韩国总部强大的产品研发力量做支持,新产品研发速度非常迅速,因此海外分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在产品研发方面,SPC集团于2005年设立了SPC食品生命工学研究所,对食材、功能性原材料、产业微生物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集团保证各品牌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基础技术保证。
最近两三年内,韩流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这也为“巴黎贝甜”的市场拓展提供了便利。随着韩流明星在中国的活跃表现,中国消费者对于韩国产品和韩国品牌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韩国产品的品质更加信赖,对于韩国品牌的设计和包装更加认可。社会对韩国流行文化的认可带来的效果是,消费一个韩国品牌,能够给消费者自身带来自我满足感和对自己的肯定。
文赏准表示,尽管“巴黎贝甜”在中国的门店已经多达百余个,但事实上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首先,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和租金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价格每年上涨11%,租金每次改签时最高上涨10%,这种固定支出的上涨幅度和速度从全球市场的视角来看属于非常高的。2013年开始,中国政府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速度定在7.5%,物价上升率定在3.5%,中国经济的全面增长事实上不利于“巴黎贝甜”开更多新的门店。所以,SPC集团对于中国市场的变化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应对。中国市场与韩国市场完全不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的消费者口味不同,喜欢的品牌不同,消费模式也不同。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企业就必须对消费者进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市场营销要跟得上消费者心理的变化。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我们对当地市场的分析判断是,当地产品品质不如我们,当地企业管理模式不如我们,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在韩国具备的竞争力可以百分之百地应用到中国当地市场。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错觉。实地参与到中国的现实市场竞争,我们会发现,在韩国具备的竞争力大部分在中国施展不开。要真正在中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依然需要不断地加深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保障充足的人力,同时提供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
(科技日报首尔6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