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
中国农科院向华北水危机宣战

    科技日报石家庄6月17日电(记者瞿剑)中国农科院17日在此间启动“华北地区节水保粮协同创新行动”,向因长期地下水超采而造成的世界最大地下水漏斗区——华北漏斗区,及其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和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发出迄今最为系统性的宣战。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回答本报记者有关“地下水长期超采是单纯需求导向的结果;此课题如何平衡需求与水资源的关系”时表示,单纯需求导向导致掠夺式、粗放式用水,这种“爷爷喝孙子水”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他强调,此课题不是要让农产品生产停下来,不是不再满足需求,而是要让需求与水资源相匹配,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深厚研究的陈萌山积累了大量华北地下水研究相关资料,但他发现,其中很多工作是重复的,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缺乏区域化解决方案,更缺乏技术与政策配套的解决方案。此课题就是要“举全国农业科研之力”,打破部门、学科、单位界限,协同高效解决这一重大科学问题。

    课题首席、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王庆锁介绍,此课题包括三大主要任务:一、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即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以效率的提高来替代规模的扩张,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重点为主要作物水分生产力提升机制研究、农业高效灌溉节水技术集成、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信息节水与数字节水研究等。二、在生产措施方面,解决技术模式的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问题。主要是研究区域农业高效用水整体解决方案及其示范,涉及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种植制度调整、替代作物方案;旱作冬小麦、玉米、棉花等降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蔬菜和果树控水控肥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小麦-玉米周年控水控肥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等,并开展主导技术模式试验示范。三,政策机制方面,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是不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和地下水保护政策与机制研究,确定不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阈值和适宜开发度,确定区域生产潜力、地下水压采策略下的农业生产结构与种植制度优化方案,包括冬小麦压缩规模、设施农业规模、果树种植规模,提出地下水保护的政策措施、补偿机制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