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1日 星期四
“幻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上海交大征集面向未来一百二十项科技预见
本报记者 王 春

    “它走出两三海里远,后面拖着一条磷光的尾巴……忽然间,这个怪物从天边的尽头,以惊人的速度突然向林肯号冲来……”这只“海底怪物”便是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一艘可以无限航行的潜艇。在这本写于1869年的小说中,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远远超越了当时的科技水平。

    跟凡尔纳同时代的人们不会想到,仅仅60年后,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就开始了首次试航,这艘几乎可以无限航行的潜艇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只是幻想的计算机、机器人、飞天揽月……在这个世纪都变成了现实。

    那么,再过60年甚至更久,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面对灿烂的未来,6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该校副校长梅宏院士宣布:“面向未来120项科技预见征集工作”正式启动,并将在建校120周年之际,公布对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思考和科技预见。

    科技预见是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抓手和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途径。2012年,美国《大众机械》月刊对未来110年的科技发展进行大胆预测。2013年5月,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出12项将对2025年的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今年3月,世界著名技术预测与创新专家丹尼尔·伯勒斯提出未来5年中25项“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

    中国同样对科技预见给予充分关注。2011年,中国科学院开展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研究。今年1月,由互联网界、投资界、科技界共同发起的中国创立未来论坛就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邀请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进行交流和预测。

    在专家的引导下,我们试着做这样的畅想——

    30年后,采用纳米技术生产芯片,纳米计算机将投入批量生产。让旅游爱好者惊喜的是,那时候,白令海峡建成海底隧道,连接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的环球高速公路建成!到时候,我们不用再在飞机上度过冗长的时间,而是直接开车来到纽约;

    50年后,人类厌倦了每天生活,上百万人可以用冷冻法让自己“移民”到未来;

    250年后,人们可以记忆移植,制造出能否支持大脑记忆库的芯片。那时教育制度会不会发生质变,学位颁授制度废除,所有学校消失?

    专家介绍,科学预见完全实现很难,实现一半就是成功。

    梅宏称,上海交大尝试的科技预见工作,将综合考虑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因素,既鼓励专家教授基于自身专业背景和研究成果“落地型”科技预见,也鼓励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发散性思维提供“畅想型”科技预见。征集范围包括数理、化学、生命、制造、材料、信息、资源环境、能源、医学等领域,注重多学科协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