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有优势,但也存在短板,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他坦言:在进入“中国制造2025”的后工业时代,质量是绕不开的一道关卡。
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保障了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对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用“前后夹击”来形容当今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形势。“前头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在加速‘制造业的回归’和‘再工业’;后面是一些国家以比中国更低的劳动生产成本,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突破中国制造业质量瓶颈。”沙南生说,“比如在基础领域,我们的一些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核心系统等,质量及可靠性都不太高,只能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在高端的产品设计、制造方面,同样存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
提质、增效、转型是中国制造业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沙南生认为,无论是提升需求、刺激消费,还是扩大供需,保持我国产品的竞争力,都必须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因为这是“支撑我国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
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沙南生表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德国“工业4.0”的理念。“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工业、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高度交叉渗透,这种渗透是基于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基于产品新的用途和功能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未来,我们也要提供基于产品的优质服务、或者以产品附加值的形式提供的独一无二的服务。”
“换句话说,德国‘工业4.0’,它的支撑就是质量和品牌。品牌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差异化和溢价效应。如果没有质量和品牌,不要说中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不能实现,就连制造大国的地位,由于一些国家的追赶,都可能会动摇。”沙南生说。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中国制造2025》提出质量为先,并将之视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如何落实这一方针,谁来挑起提升与保障质量这一重担就是接下来最受关注的问题。对此,沙南生表示:“政府要从制订法规、政策,要有利于社会的资源,比如说资金、技术、人才向一些高质量的、高效益的产业转移。政府针对中国制造的薄弱环节,比如说共性的技术问题,一些高端的产品设计,要组织专项行动、专项计划。”
“企业是质量和品牌的责任主体。政府要引导企业承担它的主体责任,要使我们企业以诚信为基础,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满足消费者或者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要有一套科学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沙南生说,“此外,落实质量为先,还需要一大批质量技术咨询机构,在咨询、检测、试验、鉴定、评价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应该是向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不断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只有保证了质量,才能把握住历史机遇,真正成就制造强国。”沙南生说。
(科技日报北京6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