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最新监测结果,5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海温持续增强,已经发展成为自1951年以来第9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预计将在今夏持续加强,并至少维持到秋季,可能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
“今年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不大,但这次厄尔尼诺在持续时间上很有可能突破16个月的历史纪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工周兵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回应了此次是否为史上最强厄尔尼诺。
上周各大媒体被“史上最强厄尔尼诺正在形成”的说法刷屏。据悉,超级厄尔尼诺说法的源头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该校学者阿克塞尔·蒂默曼认为,这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可能堪比1997年至1998年的那轮,很可能是一个“超级厄尔尼诺”。
不过,更具权威的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此前表示,目前“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不少国家从去年底先后发出厄尔尼诺事件的预警,我国是最早发出厄尔尼诺预警的国家之一。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延续到秋季,虽在逐渐增强中,但并不会成为“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我们这样的判断是有数据支撑的。”周兵调出了1951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特征综合量表告诉记者,“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1997年4月至1998年5月,14个月内海温累计升高23.5℃,而从去年5月份开始的这一轮厄尔尼诺事件,到目前为止,海水温度累计上升了9.4℃,这个差距还是蛮大的!”
不过周兵认为此次厄尔尼诺事件还在发展中,未来还充满了很多变数。“从目前观测数据看,有增强的趋势,4月份海温上升1.0℃,5月为1.4℃,是厄尔尼诺形成以来的最高值。”
同时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至秋季。“这样的话,就非常有可能突破厄尔尼诺持续时间最长16个月的历史纪录了。到今年5月份,这一轮已经持续了13个月。”
周兵还强调,此次厄尔尼诺也与以往类型有很大差别,4月份之前基本集中在中太平洋海域,5月份开始,则转到了东太平洋海域。这对我国的影响会更大,对气候的具体影响如何,要看与大气环流等因素相互迭加后才能确定。“尤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此次厄尔尼诺更需要密切关注。”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也认为,连续两年的厄尔尼诺需要引起重视,直接反应是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南方则是洪涝灾害,对粮食作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介绍,受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发展影响,5月以来南方出现5次暴雨过程,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五成以上,部分地区偏多1—2倍。5月下旬以来,京津冀三地有13站日最高气温突破35℃。北京5月下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2℃,为近14年来同期最高。
预计今年夏季,我国长江中游到江南西部、松花江流域汛情较重;西南地区东部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偏重;华北大部和西北地区东部发生夏旱的概率较大;夏季北方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高,但不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
张祖强提醒说,每次厄尔尼诺事件爆发,都会有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各地应做好防御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准备。“可以预计,今年的气象年景将偏差。”
受厄尔尼诺影响,近期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继4月份遭遇暴雨洪涝袭击、造成上百人死亡之后,5月18日以来,印度大部分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局部地区日最高气温接近50℃,导致印度1000多人死亡;5月25日至26日,美国多地遭受强风暴袭击,暴雨导致布兰科河发生1929年以来最大洪水,美国加州正在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刚刚经历了近85年最严重干旱的巴西近期出现旱涝急转,暴雨成灾。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持续偏高的一种现象。目前,科学家采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作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判定依据。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分为5个等级,持续时间越长,月累计偏高值越大,其强度就越高,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科技日报北京6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