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走基层
面包车在郁郁葱葱的山岭间不知转了多少个弯,爬了多少个陡坡,终于到了80后客家妹子张金汝的“虫子鸡”养殖基地——龙岩市永定区金砂乡下金村的一个山坳坳。
“下面很陡,你们的车开慢一点!”开车出来接我们的张金汝匆忙招呼着,仿佛还有什么急事。到了山坳深处的二层小楼下,张金汝和带路的乡政府宣传委员用客家话沟通了几句,就“咚、咚、咚”爬上了楼。
拽着城里的丈夫回山村
原来我们是当天第二拨客人,“虫子鸡”申请了质量认证,质监局的人正在检查。我们只好先在楼下等,顺便“欣赏”一下养殖场:山不是很高,但正好作为天然屏障,山坳林子下到处是三五成群、踱步觅食的散养鸡,“咯咯”声不绝于耳。乡政府宣传委员告诉记者,张金汝和丈夫有一个女儿,按照政策可以再要一个孩子,但是为了创业放弃了。
过了一会儿,张金汝又匆匆从楼上下来,让丈夫去送质监局的人。“你看我天天在家里养鸡,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 丈夫开玩笑说。“是我对不起你!把你从大城市拉到了小山村!”她笑着回应道,随即来招呼我们。她身穿桔黄色小西装外套,看起来很干练,不过嘴唇上还留着上火起泡的痕迹。
张金汝告诉记者,丈夫是福州人,他们原来一起在福州工作。父亲曾在这片山坳里种果树,去世前希望她回来继承家业。她想到了回家养殖生态鸡,2008年底拉着丈夫从城里回到小山村。
“刚开始只有15只鸡苗!”张金汝笑着捂住了脸。“我们搭了一个简易的鸡舍,当时山脚下还没有路,瓦片都是一片一片从山沟背进来的,卖鸡时也要扛下山去,下雨时路上全是泥巴。”由于条件太艰苦,丈夫曾一度跑回福州,但由于她的坚持,丈夫最终又回到她身边。
“虫子鸡”先富带后富
经过摸索,夫妇俩为“虫子鸡”研究出一套很讲究的伙食:每周喂两次黄粉虫,五次玉米或稻谷,其余时间让它们在山间自由觅食。
这样“荤素搭配”养出来的“虫子鸡”不柴不腻,每只都能卖到100块钱。2011年她以自己的名字给产品注册了商标——“金汝山生态虫子鸡”。现在这个鸡场每年出栏近20万只鸡,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有23个销售点。“那是后来盖的最大的鸡舍,是两层的。”她指着不远处说。
看到“虫子鸡”的成功,村里人很快跟着学起来。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甚至大学生也回来搞生态养殖或者生态蔬菜。“后来我们决定把散户吸收进来,成立合作社,把技术传给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张金汝说,合作社给散户提供统一的鸡苗和饲料,散户只负责出劳力,收购时再扣除鸡苗和饲料的成本。平时遇到小的技术问题她自己会上门指导,每年还会找县里、市里农业局专家对散户进行两三次统一技术培训。现在这个合作社总共吸纳了300多个养殖户,分布范围涉及好几个乡镇。
“现在养殖量多了,全国23个销售点只够消化自己养殖场的产量,我想通过电商和加工熟食品增加销量。” 对于以后的发展思路,张金汝想得很清楚。今年年后,夫妇俩就在淘宝、微信上开了网店,专门雇了两三个人运营。此外,自己还简单地加工了几款熟食品放在网上卖。
农民贷款咋就这么难
张金汝心里还勾画着一个小小的蓝图:扩建鸡舍,把今年的出栏量提高到60万只,然后再建一个生态农产品加工厂,挖掘“虫子鸡”的附加值。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字来作注:钱。
“银行贷款的利息太高了,贷给公务员才八厘,贷给我们一分二!”去年鸡场要扩大规模,张金汝从当地银行贷了些钱,为了降低贷款利息,她专门找乡政府跟银行协调,但是没有成功。
银行提出的担保条件很高,需要找七八个公务员,但是现在社会诚信缺失,很少有公务员愿意出面担保。“好不容易找齐了担保人,又要七手续八手续,让我们提供这个提供那个。”提起贷款,她仿佛有吐不完的苦水。
张金汝告诉记者,农民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在银行贷款时被当作“三无人员”,很难贷出钱。她很想知道,像她这样的农民创业者,能不能用别的证件或者其他方法代替让公务员做担保,因为找担保人实在是太难了。
贷款的还款期限是一年。张金汝算了一笔账:“虫子鸡”的养殖周期也是一年,几万只鸡苗每天要吃掉五六千块钱的伺料,从农民那里买粮食,又不可能赊账,资金周转并不容易。
“像我们这种白手起家的农民,创业真的很难,脱了几层皮了!”她最后感叹道。
送我们下山的路上,我们又问起张金汝:丈夫跑回福州时,自己有没有想过放弃?“不会,我失去他不会后悔,他失去我会后悔的!”她半开玩笑回答着,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