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
坚守中的突破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突破素描

    2000年,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地质找矿实现突破;

    2003年,二连盆地铀矿地质找矿实现突破;

    2004年,巴音戈壁盆地铀矿地质找矿实现突破;

    三个节点,聚集在新世纪以来短短的几年间;

    三大盆地,聚集在内蒙古广袤的原野间;

    三大突破,聚集在铀矿地质找矿理论的创新间。

    中核集团公司所属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简称二〇八大队)在近15年来,不仅取得了我国矿岩型铀矿找矿的理论创新,而且取得了铀矿找矿的重大突破,累计发现2个超大型、3个特大型、2个大型、3个中型等砂岩铀矿床和9处砂岩型铀矿产地,为提高我国铀资源保障程度,确保国防建设和核电可持续发展,建立安全可靠的天然铀供应保障体系,向国家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突破——源自厚积薄发

    上世纪90年代,正值我国地勘行业低谷期,地勘任务锐减,每年钻探工作量不足6千米,队伍面临生存困境,人心思动。为确保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不流失,二〇八大队领导果断决策,将工作重点由野外勘查转向室内研究:一是学习借鉴俄罗斯砂岩铀矿找矿技术,提升理论认识;二是开展内蒙古鄂尔多斯、二连和巴音戈壁盆地铀矿成矿区域预测。为此,大队抽调一批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成立了编图组和资料收集组。在先后完成的三大盆地预测研究编图工作中,曾使用了三大盆地区域地质调查、航放、钻探(石油、煤炭、水文)等大量的图件资料。正是在前人工作和学习借鉴先进的铀矿找矿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持续稳定的室内编图研究与远景预测工作,二〇八大队对三大盆地的铀成矿条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从而掌握了“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的能力。

    2000年初冬,编图组通过深入分析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和沉积演化规律后,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在第三纪黄河断陷形成以前具有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完整的地下水补、迳、排古水动力条件,具备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首次提出了灰绿色砂岩尖灭部位是铀的富集部位——古层间氧化带新理论雏形,并在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一线预测了第一条近东西方向的层间氧化带前锋线。

    随即,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派出了专家组来到野外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同年10月,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支持下,二〇八大队派出一支由地质专业和钻探技术人员组成了先遣队,在肆虐的狂风中奔赴野外一线,打响了突破鄂尔多斯盆地的第一枪。

    捷报传来——1300米钻探工作量,施工的8个钻孔中,有2个工业孔、4个矿化孔,实现了鄂尔多斯盆地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的突破。

    突破——源自思路创新

    2001年,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为尽快落实评价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一线砂岩型铀资源的成矿潜力,下达了《内蒙古东胜地区1:25万铀矿资源评价》项目,首先在鄂尔多斯东胜市罕台镇皂火壕村率先实现了突破,由此开启了鄂尔多斯盆地乃至内蒙古地区大面积可地浸砂岩铀矿地质找矿的历史进程。

    随着铀矿找矿工作的深入,二〇八大队地质科技人员摆脱了有关“次造山带”、“渗入型盆地”、“找矿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等传统水成铀矿理论的束缚,提出了古层间氧化带铀成矿理论。在这一新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找矿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等新认识。借鉴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二〇八大队针对二连浩特和巴音戈壁两大盆地继续坚持持续的编图预测、室内科研工作和野外实际查证,进而启动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铀矿理论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古层间氧化带铀成矿理论的指导下,二〇八大队地质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圈定了皂火壕—柴登壕—纳岭沟—乌力圭庙由东向西一条长达100多公理的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预测了皂火壕等几个重点远景区。按照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要求,本着由浅到深、由东至西、有序投入的勘查原则,2004年落实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砂岩铀矿床——皂火壕铀矿床,为进一步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与此同时,二〇八大队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巴音戈壁盆地也相继取得突破。并由此将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丰富为鄂尔多斯盆地的古层间氧化带型、二连浩特盆地的沉积—成岩型和古河谷型、巴音戈壁盆地的层间氧化—热液改造型三大系列,丰富了我国铀矿成矿理论。

    ——皂火壕铀矿床历经5年发展成为特大型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成矿理论催生了皂火壕特大型、纳岭沟特大型、柴登壕大型和大营特大砂岩铀矿床,使鄂尔多斯盆地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铀矿基地。

    古河谷铀成矿理论催生了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齐哈铀成矿带,历经5年发展为我国最大的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带,其中巴彦乌拉铀矿床已达到大型铀矿床规模,努和廷沉积—成岩型铀床是我国第一个超大型铀矿床,为二连盆地铀矿大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热液参与的层间氧化作用铀成矿理论催生了塔木素铀矿床,历经8年发展成为我国又一个特大型砂岩铀矿床,并使巴音戈壁盆地成为我国又一个铀矿大基地建设的新基地。

    突破——源自协同与能力

    地质找矿理论的突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得益于来自科工局、财政部、国土部、中国地调局、中央地勘基金和中核集团公司等上级领导机关的鼎力支持,得益于来自高校和兄弟单位的协同配合。在获得各方关心、支持的前提下,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对铀矿地质找矿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以“寻找超大型、特大型和大型砂岩铀矿床”为基本思路和战略部署,始终坚持对内蒙古鄂尔多斯、二连和巴音戈壁等重点盆地勘查,持之以恒、重点投入。期间,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领导、专家不辞辛苦,亲临现场检查指导。他们几乎走遍了内蒙古85%以上的县(旗),每年几次深入到主要项目的野外现场,有时中秋节、国庆节都是和野外一线职工一起过,甚至还在沙漠深处遇到过险情。这些,都成为所有二〇八人感怀的缩影。

    十余年来,二〇八大队强化产、学、研相结合,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创新性地开展了铀矿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大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项10多个,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人,目前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

    为培养青年人才,二〇八大队先后和多所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交流表彰会,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在职称、技术岗位评选等方面对优秀人才给予倾斜照顾。先后为8名硕士以上青年人才资助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共形成10多个科研成果。选派青年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掌握铀矿勘查的新动向、新方法和新成果。如今,年轻的科研人员已成为二〇八大队科研的中坚力量。

    海阔凭鱼跃,风正一帆悬。放眼未来,二〇八人满怀信心,正在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彭云彪 祝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