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垃圾也能变水泥?没错!
一条日产2500吨水泥的生产线,不仅爱“吃”矿石,也喜欢垃圾,一天能“吃掉”300吨生活垃圾。其中一部分作为水泥生产原料,一部分作为燃料,基本达到零排放。这就是由盐城工学院与江苏鹏飞集团共同开发的我国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装置。
5月13日,山东山水水泥集团被这项既节能又环保的技术吸引而来,如谈判顺利,他们计划建设两条生产线,不仅破解“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环境治理难题,还让矿山乱开乱采现象得到缓解。
与现行的相关处理技术由国外引进不同,此项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是本土专家与企业“校企联姻合作”的扛鼎之作,仅发明专利授权就达十多项。“跟国外技术相比,我们在前处理工艺和热解技术上都有所创新,特别是在减少二公式英排放量、节省煤原料、垃圾渗滤液自我消化和重金属固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盐城工学院机械学院副院长查文炜告诉记者。
“+”延伸科研平台新内涵
盐城工学院与鹏飞集团这对老搭档合作已有20多年,从一个做农具的小型企业,成长为年产值30多亿的大集团,鹏飞集团每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跨越都有盐城工学院科研成果的身影。
而这些引人注目成果的背后,是一种“科研平台+”的全新模式。
科研平台多了一个“+”,内涵大大延伸:“要做就做接地气的研究”科研文化在校园广为传播,盐城两大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和发展脉搏与科研平台无缝对接,一大批“为市场而生”的发明专利从科研平台嫁接到企业,数百位博士人才的加盟科研平台实现创新价值。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盐城工学院既没有高端人才资本值得炫耀,也没有百年老校的办学品牌让人骄傲。
“扎根地方,我们必须换个视角,找到与区域发展的契合点,从‘我们可以做什么’向‘区域和行业需要我们做什么’转变,把办学软实力转换成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该校党委书记姚冠新说。
近年来,该校瞄准盐城市汽车制造、建材与节能环保装备两大支柱产业,把科研平台建设与产业创新相结合,以应用促进创新,依靠创新带动更高水平的政校企产学研合作,刷写了“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发展速度纪录。
目前,全校12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全都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建设,全部与行业或企业牵手共建。2014年,在江苏省科技厅专门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前瞻性研究专项资金计划”中,盐城工学院斩获29项,位居全省高校第三。
工业4.0就在企业身边
盐城是江苏著名的汽车城,落户此地的汽车与零部件制造厂商已超过2000家,汽车整车、零部件、服务业等三大千亿级产业正聚势而发。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薄弱环节:汽车与零部件的模具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精密模具却无法自给自足。专业人士测算,仅一种家用的轿车改型,就会产生高达1亿元的模具市场需求。
2015年,五六家上规模的模具开发与制造企业在盐城已陆续开张。而这一切,背后都离不开江苏省模具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的“力挺”。这个具有“研究院”性质的省级科研平台,实现了汽车与零部件模具从“虚拟”到“现实”的全智能设计与制造,让模具企业感觉“工业4.0就在我们身边”。
建材与节能环保装备是盐城市另一大支柱产业。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是中国沿海唯一的国家级环保装备产业园,包括中国环保装备企业前五强在内的百余家行业骨干企业聚集在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建材与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和创新高地。
在过去,建材与节能环保装备行业,生产环境极其恶劣,能源消耗巨大。但是从行业进步角度来看,这其中恰恰蕴藏着数不尽的技术需求。
“我们正在研制的光催化空气净化技术,是在常温下实现的,工艺也很简单”。该校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侯贵华向记者轻松地描绘着即将推出的新技术。他说:“目前热电行业的工业企业废气净化处理,都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采用催化剂,成本高、耗能大。我们的这项创新技术一定会引领企业的节能减排!”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善于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围绕行业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这既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面向未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然选择。”盐城工学院院长葛世伦表示。
我们的专利为市场而生
记者从盐城科技局获得一组惊人的数据:2014年,全市超过70%的发明专利来自于盐城工学院(包括与企业联合申报)。
“我们的专利不为技术而生,为市场而生。”面对记者,盐城工学院副院长邵荣说,“从表象上看,是一批技术从科研平台嫁接到企业转化为若干成果,但实质是学校精准把握企业需求、产业脉搏的最佳诠释。”
2014年,由盐城工学院牵头,联合盐城市政府、盐城环保产业园、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中材装备集团等10家单位共建的生态建材与环保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顺利入选为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该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以来,对接国家重大行业产业需求,形成了烟气净化、节能粉磨和固废利用等三个创新团队,主要围绕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节能粉磨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联合创新工作。
为把研究成果用于解决国家重大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该中心分别与盐城本地企业科行环保、鹏飞集团、紫光吉地达等合作成立3个科研成果转化基地;2013年,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展了10余项技术开发;新型卧辊磨系统、水泥窑尾脱硝系统等均已投入工程实际应用,“利用秸秆研制自保温墙体材料”等项目通过验收即将产业化。
“获奖不多但应用性强,等级不高但转化分布广,这就是我们科技创新成果的显著标识。”该校科技产业处处长王路明这样形容。
尽管各个科研单位引进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但是盐城工学院也有诀窍:通过搭建专业科研平台,一方面让科研人员在技术成果转化和服务中实现创新价值,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学校与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持续地“同频共振”。
这几年,全校已引进博士250多名,在读博士400名,目前还在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因为这已成为全校提升内涵、加快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