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中核集团展“十二五” 重大创新成果
□ 本报记者 陈 瑜

    5月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5月13日,在第十八届科博会上,观众就能近距离“看到”“华龙一号”建成后的蓝图。

    此次科博会上,中核集团集中展示了一批“十二五”重大创新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华龙一号”,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之后,具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跻身世界先进核电技术行列,这也是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天前,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龙一号”的开工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核电的第一阵营,让核电出口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示范工程的开工,也增强了“华龙一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信心,将有力推动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核集团发展的60年。

    经过60年的发展,中核集团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和技术体系。在这次科博会上,观众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板了解作为核工业产业链前端的铀矿产生过程。

    2012年,铀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内蒙古中部大营地区发现国内最大规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连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该地区累计控制铀资源量跻身于世界级大矿行列。这对我国立足国内提高铀资源供应,提高核电发展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十二五”,其间,中核集团地浸采铀新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如今新疆、内蒙古两个“二氧化碳+氧气”地浸采铀矿山已建成投产,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成功掌握“二氧化碳+氧气”地浸采铀技术、并已工业化应用的国家。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应用,盘活了数万吨复杂砂岩型铀资源。

    2013年7月17日,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项目顺利终孔,钻探深度达2818.88米,突破了以往1200米的找矿深度,填补了我国铀矿深部找矿的空白,缩短了与国外铀矿深部勘查的差距。此次技术的突破,拓展了铀资源的找矿空间,为进一步扩大铀资源量奠定了基础。这标志着我国铀矿勘查已经进入了更深更广的全新阶段。2014年12月7日,继“我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之后,“龙灿工程”第一口深钻在江西相山铀矿田河元背地区开工,该钻探工程是通过钻探场址精心遴选实施的第二口深部钻探,将为构建可透视化“玻璃体”相山,提升深部找矿理论和技术提供宝贵数据。

    不光在前端,“十二五”期间,我国第一座核电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工厂——中核四〇四中试工程热调试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之一,对推动我国核燃料产业闭式循环及核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历经长期的艰苦攻关,中核集团研制的铀浓缩离心机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离心法铀浓缩技术,对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铀浓缩离心机技术是核燃料生产的关键技术,是衡量国家核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4年7月10日,中核集团自主研制的CF3核燃料元件完成主要研制工作,进入随堆运行考验阶段。这将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建设及“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国自主开发小型模块化ACP100核电技术。ACP100是中核集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安全性、革新型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反应堆。目前,ACP100科研已完成,首堆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已报国家发改委,具备建设条件。此外,我国核电站关键设备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

    2014年12月18日,我国第一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首次连续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为后续快堆技术的发展、快堆的产业化应用以及基于快堆的核燃料循环技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2年3月1日,中国先进研究堆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目标。同月,中核集团在微堆临界装置上开展的低浓铀净堆临界实验成功达到临界,标志着微堆低浓化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做出突出贡献。

    2014年7月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先进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调试出束,标志着国家重点科技工程——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的关键实验设施正式建成。此次建成的百兆电子伏质子回旋加速器,是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建成后,将广泛用于核科学技术、核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能源、医疗健康等核技术应用研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