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如何玩转“高大上”的技术盛宴
科技型企业交易亟待社会给力

    文·本报记者 吴佳珅

    前不久,“2015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会议由科学技术部、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承办。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部门高层、使馆科技参赞、高校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技术转移机构代表、高新技术企业专家等3000多人参加。

    在这场“高大上”的技术交易盛宴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关于3D微系统的合作协议、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关于中英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协议、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与泰国国际贸易商会的战略合作协议等在内的大批项目签约。

    随着中国与国际金融接轨,中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和创新合作。此时,如何借助全球资本、进行海外资本运行,已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关键战略之一。本次大会的创新科技与金融资本对接峰会专场无疑是可圈可点的。

    搭建技术转移网络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朱炎认为,“北京市通过举办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建立与国外政府官方合作机制,搭建国际民间技术转移网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在创新科技与金融资本对接峰会专场上,来自欧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亚洲国家如印度、泰国等七国12位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及风险投资机构的影响力领袖,就如何利用国际金融服务助力中国创新技术企业“走出去”;以及如何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吸引海外优秀企业“走进来”展开对话和讨论。

    在议题“拨贷担投”联动支持企业国际化创新的案例分享中,美国投资公司Occams Resources执行总裁Daniel J. Nadis为中小企业代表解析前沿国际金融服务,分享国际创新合作案例中的金融渠道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本专场还邀请了欧洲排名前五并致力于为中小企业跨国并购提供服务的克莱尔福德国际投资银行集团的大中华区合伙人郭育芳、英国创基金投资顾问公司创始合伙人刘冰等人参与讨论高科技风险投资与中国创新、创业和国际创新合作过程中的融资渠道选择,分析近年来成功的国际融资并购商业案例,解析面对处于发展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各自发挥着的关键作用,帮助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

    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刘敏和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介绍在通过银行资本建设产业集群方面的经验、分享成功案例,为观众解答不同银行对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不同金融服务。

    融合须打破束缚

    科技的进步不是凭空创造的,科技创新是一个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系统工程。在这样的工程中,创新链条的各环节如何配合、各种资源如何统筹调配,都是影响自主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刘敏认为,唯有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这两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结合起来,才真正激发科技活力、提高创新能力。

    为什么要提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呢?“因为我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常面临着资金、管理、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挑战。” 刘敏说,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满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主的胆识或是非凡的才智,更需要外部因素的配合,比如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取向等,最重要的是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在创业初期,企业家往往被资金链的困难纠缠。

    对于刘敏而言,每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无奈并不陌生。同时作为银行人,刘敏也深刻体会银行选择的艰难,银行必须关心自身资金的安全性,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多类风险又显而易见: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核心人员流动风险、知识产权权属风险、宏观经济环境、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又往往具有“轻资产、无抵押”的鲜明特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很难获得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支持。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真正融合,就必须跳脱这些条条框框、摒弃传统的观点。”

    服务模式亟待创新

    刘敏认为,原来的授信评估体系无法真正评估科技型企业的实际价值,无法正确评估风险收益水平。

    早在2011年底,服务于中关村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就已推出。在“中关村新模式”下,中国银行针对成长型科技小企业实际现金流状况和不动产抵押稀缺,在审批机制中引入科技专家咨询,以专业的标准判断企业、合理评判科技资产市场价值,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正成为银行信贷看重的担保形式;针对创业初期的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国银行突破传统金融服务,整合中银集团整体资源,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提供了投保贷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产品。

    中关村模式的客户准入涵盖了中关村园区内绝大部分科技型企业,随着中关村园区扩展至“一区16园”,中关村模式的服务对象也几乎涵盖北京市的全部科技型企业。

    中关村模式通过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为科技型企业尤其是部分初创型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伴随着他们的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企业由小公司发展成为有潜力的朝阳企业乃至有影响力的大公司,银行也分享这种成长的喜悦。刘敏介绍说,某企业是国内最早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及产品开发的单位之一,具有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市场实践经验,主营业务为光伏电站工程、电力设备和风电设备。在2010年,尽管国际光伏产业陷入低迷期,基于对企业技术水平和行业领导力的判断,中行为其核定了1500万元贷款,企业得到快速发展,销售收入由2009年的402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亿元。中行又于2011年为其增加授信至5000万元,营业收入迅速飙升到2011年的7.3亿元,银行资金对企业快速发展的支持效果非常显著,2014年底,企业营业收入已达到9.9亿元,今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十亿元。

    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

    刘敏说,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于这种需求,刘敏介绍了中国银行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首先,中国银行依托海外机构及业务优势,搭建平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帮助北京地区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014年以来,中行陆续主办或协办了多期中外中小企业对接活动,包括: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举办了“助力企业走出去”系列专题讲座、陆续组织了中法、中捷、中阿、中意、中德、中美等一系列论坛活动; 在中行的前期撮合和积极推动下,今年1月27日,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法国企业KLARA Energies公司签署了“KLARA能源农场试点”项目合作协议,成为中行北京分行牵头协助签约成功的首个小微企业跨国合作项目。

    其次,积极推进“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外汇改革试点”工作,切实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2015年3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正式印发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外汇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此项外汇政策的出台,为核心区内企业打通海外资金通道,获取较低成本资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行充分认识到该项政策的重要性,积极面向核心区内企业加强宣传,提供解决方案。3月18日,中行成功为中关村核心区内某生物医药公司办理了试点政策实施后北京地区首笔中小微企业外汇改革试点业务,从中行布鲁塞尔分行为该企业发放了50万欧元贷款,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下阶段,我们还将紧抓外汇改革试点业务发展机遇,积极面向核心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推广宣传,促进各项业务快速推进。

    此外,中国银行依托集团内中银国际、中银直投等机构为部分优质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新三板上市全流程服务,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迅速壮大开拓了新的路径。

    每一次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全新突破,孕育着新的珍贵的增长点,从而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无论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或是总理提到的“互联网+”,都必然获得巨大的发展。

    “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真正走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让北京的创新环境更加浓郁,让更多有潜力的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让更多有人才、有技术、有素质、有市场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联想、成为百度、成为中国的微软、英特尔。”刘敏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