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琦
■姑妄之言
近日,阿里巴巴开出了5月的首张“炒信罚单”:23个天猫商家被查实参与“物流刷单”,并被依照规则查封清退。
其实,信用造假、销量造假,在电商平台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有媒体报道,2013年淘宝网的120万卖家中,大约有17%的卖家存在虚假交易,虚假交易量超5亿笔,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与之类似,在APP创业领域,“刷榜”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创业者都在刷榜,一些游戏公司甚至会投资刷榜公司专门为自己的游戏刷榜”,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上规模的专职App刷票团队不少于300家,借助它们刷量的移动应用更是高达30%以上。
互联网时代,线下的口碑传播往往被数据化为销量、评论、下载量等线上交易的重要参考指标,但随之衍生出的“炒信”、“刷榜”以及大量“注水”的数据却常常让人们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更让以诚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体系频频陷入尴尬甚至面临挑战。
究其根源,在全民创业大潮风起云涌的当下,互联网极大地拉低了创业门槛,几千元就能开个网店,一个人也能开发个app……在低成本创业的同时,如何在汹涌澎湃的市场大潮中迅速“捕获眼球”,如何立竿见影地收获一份让投资者满意的成绩单,不仅仅成为创业者们的“集体焦虑”,也往往是促使他们“剑走偏锋”,热衷于“炒”与“刷”的原因所在。
反观现实生活,从“注水肉”到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注水”数据也并不罕见,商业社会的急功近利和社会诚信风险机制的缺位,正是互联网创业者们对“看起来很美”的消费数据盲目追求以及“炒信”“刷榜”等畸形业态出现的社会心理“土壤”。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创业者而言,追求高的产品曝光率原本无可厚非,可利用技术手段刷单,虚假炮制的交易量和下载量短时间内可能会带来市场的“野蛮生长”,但倘若没有切中痛点的产品,被消费者和用户摒弃也只是分分钟的事儿。由此形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威胁的却是电子商务市场的平衡性和公平性,甚至整个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生态。
以app创业领域为例,平均寿命10个月,5%的app存活率不可不谓之残酷,这一方面与产品同质化严重、运营能力欠缺有关,另一方面,价格高企、虚假繁荣的“榜单”不仅会让创新者们望之却步,某种意义上也充当了不愿随波逐流的创业者不幸“阵亡”的“幕后推手”。
由此看来,在创新创业不断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今天,要让“你我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释放各种改革红利,更要让公开透明的信用体系和相应的风险机制及时“补位”,对以各种形式扰乱市场秩序的“注水肉”挥以重拳,才能让诚信真正成为创业者们的“生命线”,维护和打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