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罗 鑫 宋树标 本报记者 张 强
李影超是驻守在塔克拉玛干大漠腹地、具有“尖刀”美誉的武警8644部队二营四连士兵。他个头不高,扎在兵堆儿里不是最出头;他文凭不高,论学历在战友面前不是最出众;他体力不高,比武光荣榜上不是最出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三不高”士兵,在635天的军旅征程中,上高原、闯大漠、抓歹徒、斗顽凶、排险情、救群众。
去年9月,他22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玉龙喀什河畔的执勤哨位上。
师政委张志军说:“我们这支部队,每名士兵都是李影超,他们每个追梦的青春都会出彩,他们每个青春的梦想都会成真。”
红色基因灌注忠诚
翻开李影超的从军履历,三次选择引起了大家注意:入伍不到15天,他撕掉了留守申请书,和战友一起踏上雪域高原;他放弃到战斗班的机会,积极申请去当“火头军”;在炊事班干得风生水起,却又坚决要求奔赴边疆大漠执行任务。
一个初中毕业就到广东东莞打工,习惯了出力赚钱,经历了人情世故的社会青年,为何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
“没啥奇怪的,党指挥我们到哪里,我们的战位就在哪里。在国家需要面前,军人没有个人账。”面对疑问,有着28年军龄、已经接到退役命令的团原参谋长刘杰动情地说,“强军必先强心,强心重在铸魂。这是我们部队一直传承的队魂。战争年代正是有了这个魂,部队才能勇打胜仗;和平年代正是因为这个魂,部队才能永葆本色。”
“红色基因”血脉传承,这支部队涌现出了“十大忠诚卫士”李兴海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正是在这种血脉传承,李影超和他的200多名新战友在入伍第15天,就踏上雪域高原、走上执勤维稳的战场;也正是在这种血脉传承,入伍第635天的李影超,在身体过度劳累情况下毅然坚守哨位,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献身强军实践的征程中。
强军实践磨砺血性
李影超生长在湖南永州山区一个农村家庭,老实巴交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作为留守儿童,他从小就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同乡战友回忆,李影超打工时常受欺负,心理很自卑也很脆弱,遇事总是前怕狼后怕虎。
入伍不到15天,这个山里娃就跟随部队一起到了西藏驻训维稳。在这里,他第一次受到了血性的洗礼。2013年,他和几名新兵在副班长王鹏的率领下前往山里搜捕一名犯罪分子。面对手持利刃的犯罪分子,王鹏一把将李影超拽在身后,奋不顾身与犯罪分子展开搏斗,拼死擒获。
这样生与死的考验,这样血性的洗礼激荡着他的内心,更点燃了李影超胸膛中的那团火。在色拉寺执勤时,他冒着被牦牛群踩踏的生命危险,冲上去将吓呆的藏民救了出来,自己却被牦牛踢伤了脚;在民丰卡点,面对暴徒迎面刺来的匕首,他和战友们临危不惧,展开殊死搏斗擒获顽凶;在和田市区,他迎着爆炸声第一个冲进了处置现场。
翻开李影超的日记,“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是他的座右铭。而这都源于一次次执行重大任务前开展“暴恐就在眼前,战斗随时打响”的宣誓仪式。
李影超下连第一天,四连的传奇人物、战斗英雄张守库就站到了他们面前,亮出身上的伤疤,给他们做宣誓动员:“伤疤是尖刀连特殊的勋章,尖刀连的兵掉皮掉肉不掉队,倒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先进文化丰盈翅膀
“新时期,我们引导官兵把个人梦汇聚到中国梦、强军梦,有力促进了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和官兵全面发展。”团长王海山自豪地介绍。
李影超的成长就是从一份“中国梦我的梦”调查问卷开始的。入伍之初,从小崇拜武打明星李小龙的李影超,最初的梦想就是在部队练就一身武艺,退伍后回到社会不再被人欺负。
了解了李影超的个人经历,四连党支部专门为他制定了“成才路线图”,让他参加了双截棍兴趣小组,专门让双截棍高手、班长张美杰和他结成帮学对子,给他讲武德、聊师史,观看官兵执行反恐维稳任务录像片。每逢连队组织“新闻点评”“红歌比赛”等场合,他们都有意识地鼓励李影超站起来唱一曲、说两句。
李影超跳出了过去的影子,当一名好兵的愿望更加强烈。在“人人成才、共同发展”的建队育人理念鼓励和感召下,李影超不是最好,但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正是在这里,李影超扬起了梦想的风帆,也传递着这份追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