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6日 星期四
“研发新技术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
——“海归”创业正青春
杨 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业的浪潮下,“海归”们也纷纷回国“下海”,这些以高学历、高素质备受瞩目的“海归”转身成为“创业族”。他们创业顺利吗?创业路上有哪些心得?记者走进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聚焦“海归创业”。

    既当爹,又当妈,“IT男”操起“婆婆心”

    “我之前没有想过创业,当时就想保住饭碗。”在郑州市经济开发区一间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郑州埃文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立者王永回忆起自己的创业历程,多少有点让自己感到意外。

    2008年留学美国西北大学的他,在一次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出了IP地址精准定位技术。“觉着这个技术很有前景,决定回国来做。”2011年,王永结束在美国两年交流学习以后,便回国组建了团队。

    “研发新技术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每一步都走得跌跌撞撞。”王永告诉记者。他说,IP地址定位技术没有参照物,编程时如果错一句编程语言,整个程序就会崩溃。“要么是1,要么是0,编程只有0和1的关系,没有模糊地带。”想起熬夜编程的日子,王永还有些后怕。

    为了使创业团队安心技术研发,“IT男”王永操起了“婆婆心”。“我要哄着他们,没有对象的,我也要去张罗。”王永苦笑着自己的身份转型。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一起创业的小伙伴们“很给力”,IP地址定位技术不断得到优化升级,原来需要24个小时定位一个IP地址,现在1秒就可以定位几十个IP地址。创业团队已经做出来针对美国、德国、瑞典和英国四个国家的IP地址定位技术。

    谈起创业对自己的改变,王永深有感触:更操心,想的问题更多,责任感更重。

    搭班子,带队伍,“职场老兵”炼成“创业人”

    “单靠一招鲜吃遍天的机会非常小。”说起创业,有着26年职场经历的“创业新人”河南金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李华中说到了许多创业公司的“痛点”。

    “总感觉那是在给别人打工,不是个常事。”在职场闯荡26年后,李华中把自己的人生“清零”,进入了“掌舵人”的角色,致力于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性抗体及诊断仪器的技术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建设。

    李华中说:“创业没有市场这个‘根’,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很多“海归”认为有了先进的技术,创业就可以成功。“从实验室到市场化中间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创业一定要瞄准市场。”在李华中看来,眼下很多的“海归”创业者没有去思考技术市场化的路径。

    “创业能否成功不是你比别人技术先进多少,而是你比别人少犯错误。”李华中告诉记者。为了少交学费,李华中建立了由国际专家、国内专家、企业基础研发人员组成的三级研发团队,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以及中科院等世界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创业一年多来,他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60多万元。李华中的创业团队也被地方作为重点培育的百亿级科技型企业进行支持。

    “创业要学会向市场要利差,向政策要机遇,产品一定要能产业化。”“职场老兵”李华中向记者表示。

    揽才难,融资贵,“基业常青”还需“多作为”

    “创业企业大多数是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精尖方向为主,具有潜在的高成长性,不过要实现‘基业常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职于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王希伟告诉记者。

    首先是难以招揽人才。“太高端了用不起,太低端了不想用。” 郑州埃文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立者王永说。员工进入初创企业最担心的是企业的稳定性。“初创企业就像襁褓中的婴儿,不知道哪一天就不行了。”王永道出了员工的担心。另外,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严重老化,与企业的需求很难衔接,公司还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去培训他们。

    其次是融资困难。“创业企业面临资金缺口,去银行贷款,也拿不出抵押物来,发明专利银行也难认可。”王希伟说。园区的创业企业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融资不畅挫伤了一些“海归”创业的积极性。

    再者是缺乏必要的辅导。“从实验室的知识到占领市场的产品,创业企业需要披荆斩棘。”李华中说。创业企业比较缺乏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企业规划,提出的一些技术设想很新颖,但像一个空中楼阁,“不接地气”。创业想少走弯路,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