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高福:破解病毒密码
文·本报记者 刘 垠
■人物档案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免疫应答,在SCI国际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4年第19届日经亚洲奖(日本)和第七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获得者。

    高福的名字,似乎总是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频繁进入公众视线。当禽流感大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来袭时,他组织协调多家单位紧急攻关。

    就在去年,他的身影还活跃在非洲埃博拉疫区,这位勇上前线的科学家坦言,“我们这些研究传染病的人,每逢重大自然灾害,总是冲在第一线,因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而我们的工作就是防止‘大疫’的发生。”

    性格倔强直爽却不失幽默,科研中追求完美,生活中“真”字当头,这很符合“天蝎男”的典型特质。

    和记者的微信对话中,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最常提到的却是“我们实验室……”,并笑言自己这么多年都在“表面文章”中追求完美。

    “表面文章”中追求完美

    “深入研究细胞的表面,搞明白病毒是怎么侵入细胞,这就是我们所做的‘表面文章’。”高福的解释风趣而形象,“近期在攻关新发、突发病原的跨物种传播机制,比如病毒和细胞之间、免疫细胞和被感染细胞之间的界面上发生何种作用,它们如何互相识别,又是怎样进行‘对话’,继而干预这种‘对话’发现新的防治靶点与措施。”

    显然,做好“表面文章”并非易事,要做到完美更是难上加难。“H7N9研究要做就做世界一流。”高福终用实力证明并非妄言。

    多年来,高福带领的研究团队最早弄清了禽流感病毒“H5N1型”异种间的感染机制。而在非典大流感、禽流感“H7N9”与新型病毒领域,屡获新突破并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时光倒回至201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H7N9疫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后,时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的高福带领团队投身H7N9病毒分子机制的研究中。

    “国家并没给我们限定出成果的时间,我们根据积累的经验做好时间安排,定好计划就开始夜以继日的科研,但是突如其来的新病毒在和我们竞争时间。”高福回忆说,当时全国有十几个研究团队在攻克H7N9病毒,但各团队都有自己的研究侧重和强项。高福团队专注于两件事:研究宏观生态和分子机制,美国、英国还有荷兰都在做,“不过我们赶在他们前面做出来了。”

    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上,高福团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文章”,在国际上发出了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不仅从宏观生态学解答病毒的来源,也就是溯源研究,最后定位于活禽市场;而且从分子水平解答了H7N9病毒能感染人的原因,从而为人类预防、控制甚至攻克传染病毒奠定基础。

    生性倔强改写命运

    “20世纪60年代生人往往都怀有一份‘科学理想’。”高福坦承,自己打小就有做科研的梦想。

    高考时,他和第一志愿失之交臂。几经辗转,最终踏进了山西农大的校门,然而,他被分配到并不感兴趣的兽医专业。有些人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有些人却很明了想要什么然后放手一搏,高福就是后者。

    从大一下学期起,高福定下目标改投传染病学专业。在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前提下,他挤出时间学习英语、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对他而言,最大的难关不是跨专业,而是18岁之前就没有接触过的英语。为了提高词汇量,他背过字典,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路易·巴斯德等微生物界知名学者的传记中吸取养分。

    大学毕业后,高福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自此,他的人生因倔强地坚持转换到新的跑道。

    搞科研脑子要时刻准备着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高福将巴斯德的名言铭记于心,这也成为潜心科研、甘于寂寞的原动力。

    2013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不期而至。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高福团队很快揭示了它是如何侵入细胞的。直到前几天,一位外国科学家在开会时还问:你们怎么在四、五个星期之内,就能把受体、病毒和蛋白之间互动的机制就破解了?

    “这源于我们实验室多年来从事相关分子研究,从前期布局到技术积累、分子储备都做的很好,团队成员也保持着对科研的敏感性。”高福说,搞科研要有随时准备的意识和长期积淀的思想。“要想成功必须要有prepared mind,也就是脑子要时刻准备着。”

    他经常和学生开玩笑说,你看见人家在钓鱼、聊天,可人家脑子里同时想着新的ideas(想法),还思考着钓到科学、工作的“大鱼”。那些不经意蹦出来的想法,恰恰是在日常的长期储备中触动后激发的灵感。

    科学,是用无数次的失败换来的1次成功。“你今天看见我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却不知道我已经被拒绝过99次了。”高福说,做科研就像打仗,失败了就找出原因继续进行,只有这种心态才能搞好科研。

    真字当头的性情中人

    较真但不较劲,这位“真”字当头的性情中人,从求学到科研再到生活中历来如此。

    “随着年龄增大,好像除了工作没剩下什么爱好了。”高福坦言自己从小就喜欢交朋友,交不同的朋友能提升自己。遇到困难时,性格开朗的他不会把问题憋在心里,而是选择和朋友聊天。面对压力,他不会钻牛角尖,而是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看个电影。

    高福说,人的成长总伴随着障碍和困难前进,否则就不会进步。“像我们做实验科学的人,100次中几乎99次都是错误的,能有一次成功就很不错了。”

    化解压力时会读书,心情不好时给花浇水、给鸟喂食,高福转移注意力不是逃避问题,而是在平息心态后再找答案。他喜欢读传记,并且看不同作者写的版本,丘吉尔的传记就看了几个版本。“看过撒切尔传,不瞒你说还看了林徽因的传记,看这些人文的东西对人生有不同的启发。”高福说。

    “没有大把的时间娱乐,但我也不会落伍。凡是社会上流行的、热点的事物,我都会抽时间去了解。”高福最近在读比较火的大数据,“不管是科研还是管理,都需要紧跟时代。”

    如同多数性情中人,高兴时会放声唱、大声喊,尤其在科研中有新发现时,高福还效仿西方人,带着大伙去酒吧庆祝。

    科研和管理并不矛盾

    和高福的交谈,是在数次碎片化的时间中进行。长长短短几十条微信对话,他有问必答、举一反三。常人晦涩不解的专业术语,他也会耐心细致地释惑。尽管行政职务缠身,他终不忘自己的老本行,频繁出差、忙于学术交流,并热衷将国外的最新理念引入国内。

    科学无国界,传染病同样如此。在破解病毒密码的过程中,高福所做的研究必然是国际化的。

    “作为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者,信息交流很重要,现在对正常的科研交流的看法有点过激。”高福称,国际上科学家的出差频率很高,他们一年中在世界各地做报告、交流科学思想。“现代科学发展太快,搞科研的人如果关起门来自己玩,就永远做不成大家,更做不到国际一流。”

    在他看来,身兼科研和管理于一身并不矛盾。“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既要看到树木,又要看到森林。”高福解释说,学术有专攻的人注重细节,科研管理者则侧重宏观掌控,“一个在行的科研管理者,要看到树木更要看到森林,我努力朝两者合二为一的方向努力。”

    “我们实验室在埃博拉的科研攻关上也是蛮拼的,最近争取在国际上做出点掷地有声的成果,到时欢迎你来报道。”采访结束时,高福不忘用“我们实验室”来结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