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2日 星期日
满怀拯救生命的真情
——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赵曜

    吴苡婷  本报记者 王 春

    在华山医院六号楼10楼的神经外科会议室等待许久,赵曜才匆匆赶到,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因为有病人术后出现了紧急状况,见到记者,他清瘦的脸庞上满是歉意。

    赵曜的生活几乎是一个定位精准的车轮。毕业至今都是白天做医生,晚上做科研,每天晚上都是1点睡觉,早上6点45分起床。工作日平均每天两台手术,要在手术台上全神贯注站上5、6个小时。周六周日的时间也常常是在查房,和同事开会中度过。有时候大年三十晚上还要出急诊。而一旦病人出现紧急征兆,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赵曜都要飞奔到病房进行紧急处理。

    赵曜主要从事脑垂体瘤的临床手术与应用基础研究,脑垂体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之一,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视力下降和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紊乱的症状。早期没什么生命危险,但是一旦肿瘤长大,危险就大增。作为第一负责人,赵曜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了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的项目研究工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等在内的8个科技奖项,成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垂体瘤专业组”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他荣获了2013年的“上海市科技英才”和“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利用微创技术提高手术疗效

    脑部肿瘤切除是风险性很大的手术,前一段赵曜在进行一个巨大脑垂体瘤切除手术突发意外,病人脑深部的一根大动脉破裂,汩汩鲜血冒了出来,局面如不尽快控制,病人很可能会死在手术台上,凭着冷静和执着,赵曜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了动脉出血,化险为夷。

    对于体积较小的脑垂体瘤,最佳的手术方式是微创。这也是赵曜多年来努力的方向。他已经采用多项微创新技术,独立开展脑垂体瘤手术治疗近千例,治疗数量和疗效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神经外科领域最权威的杂志《Neurosurgery》上。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主席对他论文的评价是:这是迄今为止报道数量最大的一组病例,手术效果令人明显,体现了手术团队高超的手术技能。赵曜和同事们已经建成国内外临床规模最大的垂体瘤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大样本(逾5000例)、数字化的垂体瘤临床资料数据库,血标本和肿瘤组织库。

    赵曜告诉记者,现在脑垂体瘤的发病率其实不低,每1000人中就有4人可能患有脑垂体瘤。有时候病人脸部变宽,手脚粗大,查不出是什么病,而往往就是脑垂体瘤惹的祸,如果脑垂体瘤长期压迫视神经,就会造成失明的后果。他告诫当你出现视力下降、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功能下降等状况时,除了看眼科、妇产科和男性科外,请一定要记得排除脑垂体瘤。

    呵护病人也是治病的重要一环

    脑部肿瘤的手术风险极大,术后的康复也是尤其重要,病人和家属情绪也会经常不稳定。在赵曜心中,对病患的沟通也是一种别样的“科研”。

    护士小马和赵曜共事10年,赵曜对于病人的关爱,给小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做完手术,他都会过来询问病人状况,和护士们沟通病人的情况。一次,一位病人术后高烧不退,病人的家属很不理解,嚷嚷着一定要讨个说法。赵曜耐心地一次次地详尽解释原因,并采取治疗措施,最终让患者顺利度过了“术后”的关口。

    每一个活灵灵的生命来到你的面前,满心期待地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你,你没有理由不去帮助他们,赵曜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湖南女病人,巨大肿瘤位于主管语言的脑功能区,出现失语,需尽快住院手术,由于床位紧张,所以建议她到浦东分院去,请另外一名教授主刀。她涨红了脸,用了近2分钟的时间挤出“我要请你做手术”七个字,满眼是真情。他最终收下了这位病人。

    赵曜告诉记者,在与病人相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秘诀,那就是要经常“多看病人一眼”,别小看一个眼神的慰藉,它能给病人带去暖心的感觉。

    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如何的呢?每天鏖战在抢救生命第一线的赵曜有着自己的理解,那种状态应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医生而言,入世意味着个人的发展提高,而出世则应该是救死扶伤,普渡众生。而患者应该尊重医生,与医生密切合作,度过磨难,迎接新生。

    赵曜说自己很幸运,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成长,他很感谢自硕士生导师李士其教授和周良辅院士,他们不仅教给自己医术,也教给自己如何做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