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
在我国,“兔唇宝宝”的出生率极高,每年大约新增3.5万个唇腭裂患儿。随着技术的发展,能否实现产前检测从而避免“兔唇宝宝”的出生呢?请关注——
唇腭裂是一种口腔颌面部的先天性畸形,俗称“兔唇”,是由于胚胎时期间充质发育受阻而导致的一种出生缺陷。唇腭裂在我国的发生率极高,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了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影响,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国际上首次对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研究成果对外进行发布。未来,这项研究成果将被用于基因检测产前筛查,这让提前避免生出兔唇宝宝带来了可能性。
唇腭裂发生率极高
在我国,唇腭裂发生率极高,为1.82/1000人,每年大约新增3.5万个唇腭裂患儿。唇腭裂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容貌上的缺陷,还因口、鼻腔相通导致了语言、饮食、听力和智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以及自卑、忧郁等心理障碍。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杨银学教授介绍,先天性唇腭裂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的唇腭裂患者患病是由于基因具有患病的可能性,并在胎儿时期受到一定外界因素的作用导致基因变异从而患病。在遗传因素方面,25%—35%的唇腭裂和10%—20%的单纯腭裂患者有家族史。另外,孕期特别是孕期头三个月,母亲的营养、内分泌、药物、烟酒、感染、损伤、物理性因素如放射线、微波等都是容易产生唇腭裂患儿的常见危险环境因素。
研究显示,母亲流产史、孕早期服药史、母亲孕期维生素补充史及父亲吸烟史与唇腭裂的发生相关。此外,妇女怀孕期间的精神压力也可导致婴儿的先天缺陷,特别是在怀孕期间经历了“重大变故”的妇女产下的婴儿患有腭裂、兔唇、听力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婴儿。
唇腭裂修复手术复杂
唇腭裂不仅影响患儿终生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其治疗程序也颇为复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治疗过程,包括五到六次手术、心理治疗、语音治疗等。由于唇腭裂患儿治疗的周期长、花费大,使得患者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先天性唇腭裂的手术修复治疗早已在我国各地展开,但由于各地医疗水平不一,效果也不尽理想。据了解,唇腭裂的序列治疗是以颌面外科或整形外科为主,与正畸科、口腔修复科、耳鼻喉科、语言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共同拟定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案,从出生到成人,针对不同时期的畸形和功能障碍特点,进行相关序列治疗。
杨银学指出,唇腭裂患儿出生后,家长要接受关于患儿喂养方法及营养保障的辅导,并调整好心理状态。1—2月龄的患儿要进行术前正畸,患儿成长至6月龄后,要进行唇裂及鼻畸形的一期整复。患有腭裂症状的幼儿,于1—2岁接受腭裂修补术,并于术后半年进行语音评估,接受相应的语音矫治训练。一些语音较差者,要接受咽瓣手术,对于那些唇、鼻形仍较差者,还要进行唇、鼻的二期修复。对于严重唇腭裂患者,9岁左右是牙床修复的理想年龄,待其生长发育完成后(男17岁,女15岁),还要进行二期整复手术。专家表示,唇腭裂修复手术应及早进行治疗,以减少后期治疗的难度。
“兔唇宝宝”能否产前查出来?
近期,由科技部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针对先天性唇腭裂展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除确认了四个曾报道过的关联区域外,还鉴定出一个新的关联位点与中国人的唇腭裂显著关联。这些发现对于探索中国人群先天性唇腭裂的遗传基础和发病机理提供了有力证据。该研究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提出并牵头,并与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南京医科大学、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共同完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召集全国著名唇腭裂专家对非综合症型唇腭裂的诊断标准、分类标准、样本收集标准及样本信息采集进行了标准化。
而目前,我国传统检测唇腭裂的方法只能停留在形态学检测——即B超检测上。“胎儿发育至第12周时腭的发育才完成,面部软组织的辨别要到18周后才较清晰,在此后超声诊断唇裂才有把握。并且形态学的检测发展并不完善,唇裂程度越轻越难分辨,B超检测只能看到表面的唇裂和腭裂,深入的腭裂很可能无法检测到,也就无法确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副院长石冰教授表示,“在20周左右确诊胎儿患有唇腭裂,往往对孕妇的影响比较大”。
博奥生物集团高级副总裁许俊泉表示,分析唇腭裂的易感基因并研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率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次研究成果制备个性化的易感检测基因芯片并在育龄和高危人群中推广使用,可以有效实现预防为主的婚前检查、孕期筛查及产前检测的“三级”预防策略。随着我国“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正有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需要对非综合征型唇腭裂进行易感性检测来降低唇腭裂患儿的发生率。
杨银学认为,此项研究成果为预防唇腭裂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以此理论基础研制的唇腭裂基因检测芯片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唇腭裂出生缺陷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显著提高我国整体人口素质、造福民生、促进家庭幸福、实现中国人的健康梦。但是这项科研成果要产生预期效果还需要政府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加大对先天性遗传病研究的关注与投入。目前研究虽发现了一个中国人群独有的易感位点,但是后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入复杂的研究和测试,使得技术更加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