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7日 星期二
战与和的两难
从新的明斯克协议说开去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称,近日来,俄罗斯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越过俄乌边界进入乌克兰境内,违反了2月12日签订的明斯克停火协议。就在当天,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会见到访的西班牙外交大臣后表示,当前首要任务是严格执行新明斯克协议的所有条款,以此推动解决严峻的人道主义问题。拉夫罗夫强调,俄西双方均认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双方各执一词,令刚刚生效一个多月的新明斯克协议蒙上一层阴影。请看科技日报特约专稿——

    □ 马建光  张 杰

    乌克兰危机从亚努科维奇中止签署协议开始发酵,几经起落。今年一月冲突骤然加剧,形势急转直下。紧接着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急赴莫斯科,最终在明斯克经过长达17个小时马拉松式的会谈后,俄乌法德四方又签订了一纸停火协议,可杰巴利采沃不断的枪声却为协议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而在签订停火协议后,欧盟宣布对俄罗斯采取新一轮制裁,美国再度扬言“武装”乌克兰。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3月11日呼吁乌克兰冲突双方协助国际观察员巩固此前的停火协定,并称俄罗斯仍在为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提供武器和培训”。那么动荡中的乌克兰究竟又将走向何方?

    再看“风暴眼”

    乌克兰处在连接欧亚大陆的核心位置,东正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此交汇,欧洲文化和斯拉夫文化在此交锋。近代乌克兰是欧洲大陆强国与沙俄逐鹿之地。百年间也几经易手,直至苏联击败波兰后,东西乌克兰再次实现了统一。可不久卫国战争爆发,乌克兰一度被德国占据。长期以来,处在欧洲地缘政治中心的乌克兰一直是大国竞技的角斗场。

    可单凭一个“四战之地”还不足以解释乌克兰如今的局势。作为国家存在的乌克兰,既非由历史沿革一脉相承,亦非由文化认同、族群聚集或地理分界等形式的“顺产”诞生,而是“剖腹产”(即苏联解体)的最终产物。首先,经济上,失败的改革加剧了解体的阵痛。在过去20余年,作为工业基地的东部始终没有获得与之经济地位相符的福利待遇。其次,乌克兰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还远远低于对本民族的认同,爱国没有达到社会共识的高度。最后,非左即右的政治立场让乌克兰的政策缺乏弹性,为外部势力的介入直接提供了环境。2013年以前,乌克兰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通过努力还可以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某种脆弱的平衡。可当平衡被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打破,乌克兰便瞬间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低压中心。各股势力迅速涌入,强大的离心力将这个国家活生生地撕裂。

    仅靠乌克兰战事不会升级

    自乌克兰冲突发生以来共造成5000余人死亡,但与媒体浓墨重彩的“残酷”“惨烈”“人间地狱”其实还有一段距离,更没有发生二战中“库尔斯克会战”似的坦克大战。究其原因,这与双方的战斗力直接有关。受经济影响,乌克兰军力持续萎缩,装备长期没有得到更新,难以组织有效的进攻。同时冲突双方力量组成的复杂化(如车臣的极端穆斯林分子、西方雇佣兵、西乌克兰的新纳粹、泛斯拉夫主义民族主义者、左翼战士等等),给指挥协调造成了困难。所以乌克兰危机的发展总是给人一种慢动作回放的感觉。随着近日战略要地杰巴利采沃的易手,插入东部两州的楔子已被拔出,政府军短时间内难以组织有效进攻,而民间武装虽取得了胜利,可贸然攻入其他州略显冒险。所以无论是从力量构成还是军事态势,仅仅依靠乌克兰现有的力量,战事升级的可能性不大。

    背后大国不愿冲突扩大

    那么在背后斗法的俄罗斯与西方是否希望冲突进一步扩大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乌克兰危机的实质是一个实力相对衰落的前超级大国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地缘政治上的博弈。普京深知“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亦谙俄罗斯已不再是往日的苏联,不具备全方位争霸的能力。当前,克里米亚已经收入囊中,乌克兰东部地区也有望成为缓冲区,阻挡了北约东扩的脚步,可以说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已基本达到。如果继续扩大战事或支持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独立建国,无疑使本已遭受重创的经济徒添累赘。尽管俄罗斯国内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瞬间爆表,但现代社会的民族主义有着相当的脆弱性,经济的寒冬终会一点点吞噬热情。所以从开始要求乌克兰实行联邦化,到现在支持两州高度自治,这一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俄罗斯并不打算将事情闹大。

    而作为推手的美国如果将乌克兰危机控制在一定烈度,既打压了俄罗斯,又加强了对欧盟的控制能力。可战事一旦波及东欧或波罗的海三国,那么美国将面临直接介入的风险,并承担起主要的安全成本。到时候游戏的规则将被改变,整个博弈就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勇敢者游戏”,任何一方的退让极有可能演变为战略性的溃败,所以“斗而不破”将成为这场博弈的常态,避免大规模武装冲突应是博弈的基本规则。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并没有太大的贸易来往,所以制裁还要依靠欧盟进行。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总额为3773.6亿美元,占2014年俄罗斯贸易总额的48.2%。《明镜》周刊用“回旋镖效应”来形容这场制裁大战,结果自然是欧盟与俄“两败俱伤”。总体来说,主导欧盟的法德两国保持了克制,坚持和俄罗斯保持对话,希望同俄罗斯共同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但由于马航MH17,在盟友美国和民意的裹挟下才祭出了制裁大旗。因此,面对一月份危机进一步扩大的危险,法德领导人急赴莫斯科,欧洲的态度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在这场多家的有限博弈中,没有一方可获得全胜,而战事的进一步扩大,必将使这场博弈的落地越来越偏离均衡点,从而整体利益、个体利益不可避免地急剧下降。这显然不是博弈各方希望看到的结局。

    俄罗斯与西方有着严重不信任感

    有人认为解决危机的最好方式是将这道伤口如俄塞冲突那样“冻结”起来,可笔者认为这显然低估了这道伤口的广度和深度。

    在广度上,西方与俄罗斯在过去20年间的“爱情”可谓走到了尽头,西方曾用“东方伙伴”“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一个个谎言成功地欺骗了俄的“感情”。正当西方欲揭开乌克兰这最后一层面纱时,心灰意冷的俄罗斯给了这个“负心汉”一计响亮的耳光,可正好打在欧盟的脸上。

    自然,欧盟不甘心成为这场博弈的冤大头。同时欧盟内部对俄制裁也存在较大分化,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由于深厚的历史原因和地缘特点,支持对俄保持强硬,一直追随美国的英国向来是制裁的坚定支持者,这为日后乌克兰危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为了夺取更多的利益,在今后的博弈中欧盟必将采取新的手段。美国作为这场危机最大的得益者,支持协议却未必愿意阻止危机。必要时,以此为支点刺痛俄罗斯敏感的神经,加强对欧洲的控制。精明的“山姆大叔”又怎会轻易得利离场?

    尽管明斯克协议签订了,但俄与西方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根本消除。恰恰相反,危机深化了西方关于俄“麻烦制造者”的印象,坚定了困住“俄国熊”的决心。俄长期深情地“表白”换来的却是如今的“薄情寡义”。普京在克里米亚入俄签约仪式的演讲中表达了对西方深深的失望,“俄罗斯已经厌倦了西方不能将其视为平等伙伴……一次次地欺骗我们,背着我们做出决定,然后将既成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在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在无休止地拖延签证谈判问题上,在公平竞争和自由进入全球市场的承诺上,每次都是这样。”所以双方严重的不信任感将埋下最深的根源。

    乌克兰走向和平不容易

    在深度上,我们无法忽视乌克兰自身混乱的政局这一深层次的矛盾。小国的悲剧大抵如此,在大国的撕扯下伤痕累累,无论投向哪一方,必将遭受另一方疯狂的报复。对于乌克兰,或许最佳的选项是奉行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可这需要多么大的政治和解的勇气?纵观乌克兰,政府与民间武装丝毫没有类似的意思。波罗申科与东部民间武装之间对利益诉求的反差太大,基辅甚至拒绝与民兵组织展开直接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解又从何谈起?一方已经放弃“不结盟政策”,走完了加入北约和欧盟的最后一步,另一方要求充分的民族自决与独立。一方要求扩大对乌克兰的军援,组建的新内阁中西方色彩浓重,丝毫没有体现东部利益;另一方正在竭力扩大控制区,甚至扬言无论莫斯科如何要求,他们都不会再让基辅喘气。正如西班牙《起义报》指出的那样:在如此之大的分歧之上是鲜血和仇恨。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