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有代表从大会餐桌变化谈到更加自觉地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说以前不少代表都不在驻地吃晚餐,现在基本都在驻地吃饭,自助餐盘子都要见底。只听总书记幽默地说:“看来肚子里油水少了。”
听罢总书记的这句家常话,代表们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也拉近了总书记与代表之间的距离。人们还记得,此前不到一个月,习近平赴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当妻子彭丽媛陪同他来到他当年下乡的地方时,他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婆姨”。这句陕北方言,让群众备感亲切。
习近平的讲话,常常带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说的都是老百姓爱听的真心话,远离假话空话和官话套话。家常话的“话风”,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口语,却往往能以特有的语言感染力、亲和力,增强人心的凝聚力,拉近领导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让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走进亿万人民心里。
关于讲家常话,有人或许会认为“很土”,不予重视。一些人,特别是有的领导,往往习惯把简单问题搞复杂,把简单道理说华丽,以显示学问,结果却不理想。真正的大家,在于“接地气”,用群众的口语,用群众听得懂的话,用群众乐意接受的话,把复杂问题讲简单,把大道理说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作风,一种水平,一种方法。
有道是:“大道至简”。群众听得懂,接受得了的理论、道理才有用,才管用,才好用。领导干部用讲话给人以亲近感,是一种能力,在体现水平的同时也能体现亲民度:“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时,能够说得上去;在与困难群众说话时,能够说得下去;在与青年学生说话时,能够说得进去;在与老同志说话时,能够容得进去”。有人认为:领导在与群众互动时,会说家常话、会唠家常嗑,也是适应新常态工作的一种新能力。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