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眼下,企业正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主体,成为深圳市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点。那么,企业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从何而来?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接受采访时说,“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它首先要成为市场主体,有市场竞争意识,有创新动力才有创新,逼着它去创新是没有用的。”他举例说,垄断企业有创新能力,但缺少创新动力,而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有创新动力,但创新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政府为他们创造更多服务平台。
对此,深圳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积极为企业提供“定制式”的贴身服务。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将80% 以上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向企业。截至2014年底,主动在企业布局创新载体累计近600个,占全市创新载体总数60%以上。落实1574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228.15亿元、减免税收57.03亿元,为近1万份企业技术合同提供登记服务,技术交易金额255亿元、减免税收近15亿元;为383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62.57亿元。推动组建3D显示、大数据等39个产学研资联盟,形成以市场导向、企业主导、产带学研、自下而上的协同创新机制。
在深圳,很多科研机构不再是拿铁饭碗的事业单位,很多既像企业又像事业单位而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让人联想起“四不像”。实际上,这正是科研机构转型期的一种模式,可以说是创新发展的历程。他们在担负科研任务的同时,需要自身面对市场找饭吃,因此,没有创新,他们就没有生存的机会。正是这样,这些科研机构,取得了科技转化的巨大成果,在全国也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因此,从生存和发展角度的本意出发,企业也好,科研机构也罢,都有创新的强烈愿望。在开放的市场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绝对不再是“家长”,而是领航员和服务员。如果“家长”似地去逼着企业创新,那么这种命令似的管理,最大的隐患就是企业创新的方向无法贴近市场,最终的命运将回到计划经济时代,那将是创新的倒退。创新企业所需要的,是企业自身不能解决的创新条件,需要的是政府在企业面临陡坡时的一把推力。
“深圳模式”的成功,在于政府敢于放手,把创新的决策交给企业本人。同时,按照许勤的说法,“政府该管的还是要管,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制定好规划政策,在宏观上做好指导、搞好顶层设计,这些方面政府不能缺位。同时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解决进口设备、人才引进、资金、土地、旧厂房改造等问题。总之,政府部门就要不断地加强协调服务,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服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