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资本市场还有些暗流涌动外,淘宝“叫板”国家工商总局事件基本算是平息了,但整个事件对网购电商市场的影响将持续。这不,前几天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在全国工商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视频会上透露,今年将制定网络销售商品质量抽检有关规范,推进网络销售商品质量的抽检。话外音就是:网络电商今年仍将是监管重点,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要狠罚电商假货!
不少评论认为这是工商总局在为自己找回面子,实则不然,作为对口的监管机构,这是工商总局的职责所在,应该为其完善抽检规范实现依法打假点赞。
现在回头看整个叫板事件的全过程,其实不难发现,除了工商总局披露的第三方数据问较大外,双方并无太多对立的观点。原本打击网络售假是双方的共同目标,但完全不同的对立态度则进一步暴露出国内商品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就当前情况而言,电商平台假货泛滥,打假是势在必行,但采用何种方式来打假是关键。如果将打假失责完全归咎于电商,并不符合事实,因为电商平台本身并不生产假货,假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线下。对此,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就表示,当前,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源头在网下,要抓住源头进行治理。要一追到底,不能像割韭菜那样,在网上割了一茬又一茬,而任由网下的假冒伪劣源头不受触动。
由于线上平台商并无打假执法权,平台对于不良商家查处最重的不过是关闭了事,对后面的渠道、生产等环节根本有心无力。这就需要我们的工商执法系统工作与时俱进,摆脱“城管式执法”模式,不应以抽检的方式代替线下打假执法。其实,工商系统也并不是没有反思,国家工商总局主管杂志《工商行政管理》最新一期刊文便以《给抽查制“泼几盆冷水”》为题,对抽检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回溯和总结。如果工商总局进一步规范网售货物的抽检规范,其实就很容易做到监管部门与平台方携手打假之势。
同时,阿里巴巴倡导的大数据打假目前正在被质检、公安等部门采纳。公安部已启用了阿里经济案件协作平台,建立起高效快速的案件信息报送通道,阿里巴巴定期整理并上报的售假卖家线索得到了及时查办。监管方和平台方携手,同时以大数据来驱动线上线下联动,打假也许会更有效果。
当然,假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病毒,是人性弱点的作祟,人类社会自有商业行为就存在,数百年后它依旧会存在。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单靠监管部门,或一个公司一个平台来单干。需要必须动用一切资源和力量,让打击制假售假成为一种常态,实现社会的共同治理。